蒋庆先生所著《公羊学引论——儒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一书,西历一九九二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蒋书之论学,暇瑜互见,考史则多疏误,今略举数例以驳正之。蒋君论公羊今文之学,有扶微继绝、护翼儒学之心愿,此固极可称誉,然其论学之弊、考史之疏,则多有不得不与之辨析者。至于蒋君言儒家思想与现代政治之关系,虽多书生意气,···
从道德境界的角度看,要遏制“天人二分”的自然主义道德观和对道德境界追求丧失的独断道德理性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生态道德理念;从道德规范的角度看,要摆脱百弊丛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坚持辩证的有机的自然观;从道德实践的角度看,要纠正错误的“灭天理,穷人欲”的道德实践原则和反对膨胀的极端物质主义与极端拜···
孔老师早年颠沛流离,后来四代同堂,在文化、学术、教学方面可以说薪火相传。他说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淹没,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永远滋润我们中华大地。而我们身为学生辈,学孔老师最到家的,就是学不厌、教不倦。
作为古老的“王教”经典,《诗》一方面成为布衣之士获得知识人身份,跻身士人阶层的重要倚赖,另一方面也开始随着士人传习、论学的需要而发生传习方式、文本形态、阐释向度等多个层面的变化,而这些转变的背后透露出《诗》文本权威性来源的隐微转移以及晚周时期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
在星光熠熠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中,南宋的张栻是唯一一位理学家。“张栻在湖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他在四川,要更大!”这是四川师范大学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方鹿教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掷地有声说出的第一句话。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让农民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集聚乡贤力量、用好乡贤资源,发挥乡贤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规范行为、扬善抑恶等方面的优势,是涵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
历史上的家法族规是法学界与史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的政治人文历史,使得各种文化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纷繁各异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朱子的“心主性情”说是朱子心性情论的核心观点。朱子思想中,心、性、情三者互相牵制,己丑之悟后以“心主性情”论取代“性体心用”说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强调心对于性、情的统摄和主宰作用。心主性情包含了性是心之理和心主宰性的双重意义。同时,朱子对心之虚明知觉的概念十分警惕,保证性对心之主宰的制约,以期在心主性与性范导心之间取得···
荀子是战国末期集儒学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之“天论篇”集中论述了荀子对天的认识。细究文本,“天论篇”之表象在于言天,而其旨归却在论人,荀子在天与人对勘的结构中以天论人,阐述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辩证天人观。
我先讲一个故事。清人吴炽昌的笔记《客窗闲话》中,收录了一则“强奸幼女案”
北宋熙宁三年,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刚刚推行,立即受到韩琦、文彦博等老臣以及一帮台谏官的强烈反对,新法究竟便不便民,王安石与反对派争辩了好几回。
“立国神话”可能是最露骨、最易被识破,但历史也最为悠久的意识形态运作之一:远有“汉高祖斩白蛇”与东汉的谶纬学,近有“华盛顿的樱桃树”,此类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初创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神话式的美化叙事,史载范例众多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国都积极应对,但具体措施却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将这次疫情看作一场对国家的考验,东亚国家的答卷似乎比不少西方国家更胜一筹。
本文系统考察了19世纪初以来朱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将其分为传教士翻译、以西释朱、以朱释朱和现代诠释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最后总结了朱学译介的整体特征,并思考了它们对今后有效译介朱学的启示。
在人伦实践层面,中唐以来,在佛教、道教影响下,北宋儒家始以礼乐教化为成圣之途。理学的兴起,通过对礼的本体论、人性论基础的重塑,将儒家礼仪生活与成圣之学贯通圆融,奠立了元明以后主流礼观念的基本形态。
孙应鳌系王阳明在贵州的再传弟子,是黔中王门的集大成者,代表黔中王学的最高成就。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赞云:“奋起荒徼,以学行知名,为黔中人士之冠。”贵州学者莫友芝亦称:“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目前,孙应鳌已经成为黔中王门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孙应鳌学行和著述的考证,可为当前黔···
“三教寺”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较为常见,但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生态各有所异,既有宗教逻辑不清晰而导致的自发境况,也有特定历史时期话语意义转变中对神灵的置换。
本文系微信学术讨论文字,全文分八个部分,共约1.8万字,由林桂榛复制微信等文字并略作整理,未刊稿,欢迎转载。
中西文明的根性,至今难以改变,也已表现为底下中西文明体系对抗的根本冲突。自由、人权、法治、国际法,乃至以个人自由为根本的西方民主,其实均源于西方的本质实体观与超越律法观。崛起中的中国,显然处处在挑战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所建立的这些典范。虽然他目前所表现的,似乎主要是民族主义式的权力意欲,然而背后实有更深沉的文···
本文以和风书院为例,以笔者近二十年的实践为基础,讨论文化传统的当下转化。事实上,书院的必要,是对传统文脉的延续。由于书院并非现代大学的象牙塔,而是立足民间的百姓生活,所以又可以丰富社群生活的心灵世界,引导人们在物质生活以外去追求一种精神生活。只有百姓的人格、胸襟、美感、境界等等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才显出意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