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旺】王船山《尚书引义》中的君臣观

船山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制约与负责的平等关系。臣子并不是君主可以任意驱遣的家奴,与君主是宾友的关系。君主的德性对国家的治理是难以始终依赖的因素,而相位的设置以至于制度的建设才是国家治理最可靠的保障。这是船山对政治统治过度倚重统治者德性的一种纠偏。

陈来著《宋明理学》出版暨吴震读感

《宋明理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邓国元】王阳明思想“最后定见”辨证——兼论“四句教”与“致良知”之间的思想关系

关于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变化发展,钱绪山、王龙溪和黄梨洲有不同的概括与说明。这些不同的概括与说明不仅揭示了阳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同时也呈现了人们对阳明思想形成发展过程的差异化理解。面对阳明思想变化发展的复杂性,以及绪山、龙溪和梨洲等人的差异化论述,阳明思想的最后阶段,即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无疑是最需要···

【邓国元】王门“天泉证道”探释——以束景南先生“王门八句教”为中心的考察

阳明“无善无恶”说的基本意旨在于揭示心体“廓然大公”的本质,以及彰显良知本体形而上的超越性。“四句教”以本体工夫合一为基本思想立场,是阳明“天泉证道”中“彻上彻下”的教法宗旨。

【邓国元】钱绪山对阳明学“四句教”的诠释——以“无善无恶”为中心的考察

在《复杨斛山书》中,通过对“后世格物穷理”之学“先存乎一善”“定理”观的反省,绪山指出阳明“无善无恶”的提出在于揭示至善心体的“虚灵”本质。“虚灵”是绪山诠释“无善无恶”的核心观点与独特创见。绪山在“无善无恶”诠释上的问题意识与具体观点,对全面理解阳明学“四句教”具有重要意义。

【姚海涛】荀子意义之散思——由潘岳《战国与希腊》谈起

一个以往被忽视的荀子出场对于思想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距今也已2200多年,与21世纪之新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当下人类所处的内外环境、所遭遇的问题、对于未来的遐想与憧憬,荀子有无意义,在何种程度上还具有意义,又有何种意义?这些问题的解答只有回到荀子本身才能找到答案。

【张汝伦】理解之难——从《中庸》“喜怒哀乐未发”句看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句,尤其是前一句,历来为儒家思想家关注和讨论的重要命题,宋明理学家对其作了深入的思考和阐发,留下大量的论述。

【龙涌霖】早期儒学心志论及其慎独工夫 ——从简帛《五行》的“一”谈起

早期儒学的“慎独”一说,应放在以“心”言“志”的心志论脉络中理解。“志”是一个独特的意向性概念,当它定向于“道”时便被界定为“一”,且能分殊为两个维度:一是心志在方向上的唯一,二是心志的定向在君子生命历程中的终始同一。

【方旭东】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蔡温“攻气操心”工夫论辩证

蔡温是琉球儒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人物,但蔡温的儒学归属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蔡温的“攻气操心”工夫论看似与吕大临的“驱除”之法相似而有别于朱子,但就其强调应事接物、心为一身之主、明理、明义等要点来看,实则严守朱子家法。“攻气操心”工夫论的出现,标志着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而由其与中国朱子学的张力,···

【刘明】民国时期“书院”概念重塑的历史考察

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

【儒家邮报】第340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杨国荣著《再思儒学》出版

儒学在今天渐呈复兴之势。儒学究竟是什么?儒学在今天应引向何方?它对于解决当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具有何种意义?本书收录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关于儒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现了他在儒学趋“热”背景下的冷静思考。书中关于儒学的论析,在形式和实质两重意义上体现了对儒学的“再思考”,并为进一步考察儒学提供新的出发···

【蒋庆】“虚君共和制”是古典与现代政治精神的完美结合——答美国明克胜教授问(中)

“虚君”在政理上拥有国家永久性的所有权,是古典政治精神,即“君主制”精神;“虚君”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议会)、行政权力(政府)与司法权力(法院),是现代政治精神,即“共和制”精神。这两种古今政治精神在“虚君共和制”中得到了有机结合,不能不说是一种古人(如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混合政体”。

【贝淡宁】中国领导人需要再解释其传统思想——评潘岳“战国与希腊”

也许中国领导人应该强调,今天的“大一统”主要指向具有儒家传统的国家之间友好共赢的关系,因为中国并不谋求利用这种儒家传统来挑战包括韩国、越南在内等其他东亚国家的主权;中国所能做的是在与其他东亚国家共享包括儒家传统在内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合作和共同安全上的双赢解决方案。

【姚中秋】重估荀学——读潘岳《战国与希腊》一文

纵观今日天下格局,颇近乎春秋战国,则可行于今日之道,其为杂乎王霸之荀学乎?反对帝国主义,不能不有力量;安百姓、安天下,不能不行仁义。潘文之掘发荀子,意在斯乎?

【姚洋】发掘儒家传统思想并使之现代化——评潘岳《战国与希腊》

中国需要、也可以走出一条既拥抱世界主流价值、也保留自身文化特征的现代化之路。在这方面,发掘儒家传统思想并使之现代化,恐怕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性一步。潘岳先生对荀子的论述很有启发意义。把荀子的追求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以儒家的政治哲学为基础实行法治,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刘强】论阳明心学及其诗学与“诗教”

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完美实现了自己“根本盛而枝叶茂”的诗学主张。而其“寓教于诗”的诗歌教化实践,则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教”精神,而且打破了“以《诗经》为教”的“诗教”传统,堪称一种独具阳明心学特色的“新诗教”。

李海超 著《心灵的修养:一种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出版暨序跋

这本小书是围绕“心灵的修养”这一线索展开的。本书讨论的内容很多,且较为粗简;虽然粗简,但也大体勾勒出一个体系性的理论,我称之为“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

朱勇著《儒者论法》出版暨自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所有正途入仕的官员都面临着一种困境:从私塾到县学,从院试到乡试,其所诵读为《论语》《孟子》等经书,所阐发为修齐治平各宏论。

束景南 著《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出版

束教授花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潜研,收集到大量关于的新资料,发覆抉疑,考证辨析,在的生平行事与思想上都有许多独到的新发现、新开拓,特别是在对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十大新发现,颠覆了五百年来人们对的传统认识与看法。该著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之书,而堪称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性、学术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