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与汪沛合著的新书《正义层秩论:为何社会层秩对中国和世界如此重要》(Just Hierarchies:Why Social Hierarchies Matter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贝淡宁介绍了源自儒家政治哲学的社会层秩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应用,并以新冠疫情、中美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为例,指出正义的层秩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的参···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儒学研究的人,看见有一本诗集名之曰《蕺山草》,心里的触动或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因为在这座山上,曾经有一位老儒在这里聚徒讲道,而学生中有黄宗羲、陈确这些在随后的时代中不断产生影响的人。
牟宗三在《四因说演讲录》一书中,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理论,来讨论中国的道家哲学,他牵强地认定,中国的道家是没有实体创生的意旨的,道家的道,是一个非实有以及非必然的理论模型。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敦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立足于解决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需要,主张重新认识传统,并上升为理性的自觉,建立既有中国文化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发展,并与世界优秀文化沟通的哲学精神和价值理念。
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唯有懂得反省反思、不断包容、和谐共生、互鉴互融的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为此,中国与欧洲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仲堪与慧远关于“《易》以感为体”的对话,可以称为一个典型的思想史事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玄学与佛学的交涉,而且通过分析殷仲堪和慧远各自对《易》与“感应”的理解,并追溯“感应”的诠释史,可以看到中国思想中这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是如何丰富起来的。
水利是起源古老且历史悠久的公共事业,是在自然生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类活动。作为儒家经典,《周礼》主要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其中涉及水利内容主要在《夏官司马·大驭》《地官司徒·遂人》《地官司徒·草人》《秋官司寇·司隶》等篇中。
30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第五届(庚子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在山西高平炎帝陵举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福建泉州有着超过千年的悠久历史、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而今,泉州各地不少古书院纷纷寻求复兴,利用信息化返本开新,在保护传承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0年5月28日下午,郭齐勇教授采用线上视频的形式,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心态”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云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为“真知·中国”系列云讲座第3期,“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41期。
站在现今的福建延平,放眼这座山城,地处闽江上游,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遥想延续千余年的延平府,此乃“理学名邦”也,眼前不由缓缓翻启一页一页的厚重史书。
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丰富,受传统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律己修身、读书治学、教育子女、睦亲齐家、出仕为官、普惠相助等几个主要方面。
在江苏苏州文庙的庭院里,竖着一块刻有“廉石”二字的巨石。这便是见证了三国东吴郁林太守陆绩两袖清风的“压舱石”。陆绩为官清廉守正,不义之物,虽一毫而不取。他离任归乡之日,全部行李还装不满一船,艄公担心船太轻,经不起大风大浪的颠簸,随从只好从岸边搬来一块巨石放在船上增加重量,这块石头运回陆绩家乡后,时人称之为廉石。一···
本书集中了作者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的不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地探讨。
一旦我们在文明史的视野下,对于疫情加速了大国、文明兴衰这一时势有了自觉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就要为疫情之后大国、文明兴衰趋势的加速,提前在战略上、战术上做好内外各方面的运筹帷幄。
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也从而构成了新的语境,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
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怵惕之心,朝乾夕惕、如履薄冰。
舍勒有关同情与爱的区分表明,同情不具有价值构成功能,爱才是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当代学界常被视作同情,因此有必要从舍勒这一区分出发,重新审视孟子文本。相关辨析表明,恻隐的本质是爱,不是同情。作为爱之端的恻隐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具有源发性和价值构成性的特征。它的发生结构与存在方式可以称为感通。
法学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对传统法哲学予以创造性转化的方法。它试图赋予古典法思想以现代的分析的形式,促使他们以新型且系统的表述,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实践理据。作为对待古代精神产品的一种态度和对之处理的方法,法学新古典主义区别于历史社会学、法律思想史、新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