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收录了颜炳罡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思考方面的代表性文章,系统梳理自明中晚期以来的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求索历程,以及中国儒学的“三期发展”,深刻阐明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并未完成、处在不断新生和完善过程中,并提出未来发展和转化应该关注的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真正复兴必定蕴含着该民族国家之文化传统的复兴,那么,作为一种前现代的观念形态的儒学,怎样才能有效地切入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黄玉顺先生创建了“生活儒学”思想体系。 本书从生活儒学总论、生活儒学的方法论、生活儒学的本源论等几大方面展开论述,意在呈现作者创建的“生活儒学”思想系统的整···
本书从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治政文化中汲取重要精神滋养,即将儒家的德治主张、民本关怀、伦理精神(政德观念)、贵和理念等优秀治政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落实于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重拾。
儒学的仁爱、忠恕、通和之道,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通和模式的文明生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儒学通过正本清源、开拓创新,与中华民族一起走向复兴之路,并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我们要重视地摊生活,就是要让中国底层百姓的苦痛连着全中国人的心,并且每一次苦痛都有人牵挂,每一种不幸都有人看护,而不能只是将这种苦痛化约为抽象的权利观念。中国过去近三十年的巨变,虽不能完全从这个角度来看,但相比权利观念所起的作用,则与苦痛的关怀显得更为接近一些,也是与两千多年的传统更多一些关联。过去几个月中国···
先秦儒家讲“仁”,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所谓“仁者爱人”,同时又尊崇天地,并对自然有所研究,尤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宋代大儒朱熹上接孔孟儒学,又集宋代儒学之大成,不仅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学,而且弘扬了先秦儒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由此可以开发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但庶民在何时受到礼教影响,其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礼教的支配,仍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儒家“孝悌”和“仁义”两种观念间相互支持而又相互限制的二重性关系,本是对现实领域客观存在的社会—宗法二重属性进行理论提升的结果,也是儒学实践生命力的根本保障,偏执于话语形式层面的所谓逻辑“批判”,无助于揭示儒家思想张力的实践根源,也不利于呈现儒家思想传统的内在丰富性,反而可能会对阐释主体自身思想的深化造成消极性限制。
七大弟子的编排,既可反映出对孔子“素王”的体认,更可与当年“争臣七人”的争辩相呼应。而子张、曾子、澹台灭明三大弟子进入图文之中,则依稀可以看到与刘贺遭际的相似性,其内在旨趣直通“孝悌忠信”的自我认知,及对水边圣贤的追慕。也由此,在弟子选配中,分明有着“《春秋》笔法”散于其间。
《群书治要》以历代“立功树惠,贞心直道”和“立德立言,作训垂范”作为选材之依据,以儒经为基础,引史实为证,广纳众家之善言,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治学宝典。时至今日,其编撰体例及书中关于治学的深刻论述对我们今人读书、做学问仍极具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学者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这些内容,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加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更为全面准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在传统法律文化这个园地中辛勤耕耘,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本书以《潜虚》为核心,对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详细分析了《潜虚·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含《变》、《解图》)、《命图》各图式的象数结构特征,其所象征的司马光易学宇宙观诸构成环节的意涵,及其达成儒家人世价值之天道奠基这一司马光易学哲学根本思想意旨的方式。最后,本研究通···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基本要素、价值系统、基本特征、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斥、现代化与未来前景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又凸显了中国文化的诸多亮点。
每天两三百文钱的收入,可以维持怎样的生活水平呢?养得起全职太太吗?我们需要再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在宋朝,一个像武大郎这样的城市下层市民,一天的生活成本是多少钱。
道德的重建千头万绪,然以真切的历史意识,在价值生命之体认、契合和阐释之基础上开显传统道德精神的基本意义,通过长期学术、人文资源的积累和人格之陶成,建立起一套能够切合引领民众道德精神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似为当前之首务。
与杨时身后醇正光辉的形象相反,在两宋之际对于其晚节存在各种质疑与非议。但以陈渊为首的杨氏门人后学,利用诸多盖棺定论性的文字材料的组织、文饰,对杨时的形象和历史地位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构建。杨时与蔡京父子的关系、高丽国主问龟山安在、《三经义辨》终结王学、“吾道南矣”说等,大量似是而非、真伪交织的材料不断层累的塑造出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集中介绍国内名家学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核心思想、观点,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学术交流,服务学术创新,同时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感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精神魅力。 本书为其中一册,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存山先生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核心观点和代表性文章。他从“国学”的概念辨析、基本内涵和学科发展等学术研究的层面,极其严谨地廓清了“国学”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更高层面上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和内涵。
橋本敬司 1960.01.07—201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