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荀子和李斯对于“历史时刻”的认识——评潘岳《战国与希腊》一文

我们现在正经历新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刻即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中国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小道”“小力”,而追求人类之公共福祉。荀子相信圣人可学而致,我们每一次对于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都是对“天下主义”的接近。而如果沉沦于依赖于术势的统治术,则是“坐井观天”的自缚之道。

【康晓光 张哲】行政吸纳社会的“新边疆” ——以北京市慈善生态系统为例

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相应的系统结构,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这种秩序格局是新公共管理嵌入行政吸纳社会的结果。在慈善生态系统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强化行政吸纳社会的“限制”策略,另一方面借鉴新公共管理完善“利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慈善组织的“分层控制”策略,进一步拓展了行政吸纳社会的理···

【曾亦】严父莫大于配天:从明代“大礼议”看朱熹与王阳明对“至善”概念的不同理解

朱熹与王阳明对于《大学》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明代“大礼仪”这个特殊视角,结合程颐、朱熹关于宋代“濮议”的意见,考察了理学与心学在处理儒家孝道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后果,从而揭示了双方在经学见解上的差异对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

赵峰 著《四书释讲:文明全景中跨语境理解儒学》出版暨前言

本书试图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读“四书”。文明全景视野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二是从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整体来把握每一次时代变迁的特点。据此,本书聚焦于三个时代语境的互动:先秦语境、宋代语境和现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转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力图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语境,与经典···

冯茜著《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暨乔秀岩序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爲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陈亮】安定书院:明体达用 格物修身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一个春天,春风和煦。泰州海陵郡的清风堂内笑语朗朗,5位年轻人在此吟诗唱和,他们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富弼、周孟阳。此时的他们并没想到,这几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将来会载入史册,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沈小勇】礼法融合的中国传统治理文化

在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中,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的治理文化,构建了社会稳定的礼治秩序,强调了德治教化的治理模式。

【姜燕】《论语》的曾用名、别名及简称

两千多年来研究《论语》的著作不计其数,而《论语》书名问题却很少有人深究。其实,《论语》书名的复杂性,远超任何一部经典。《论语》书名有曾用名、别名以及全称、简称,不下十余种;循名责实,还牵涉《论语》的版本和流传问题,确实值得探讨。

【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上的孔子形象

说到孔子形象,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各地孔庙大殿,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像,头戴旒冕,正襟危坐,犹如古代的帝王;也可能想到在景区或一些建筑门外,孔子做迎宾状的立像。不论是庙里的坐像,还是户外的立像,孔子都是正面的形象,且独立不群。当我们翻看历史图集时,就会发现这种正面的单人孔子像只是众多孔子像中的一种,···

【姜义华】自觉认知认同和继承中华文明根柢

笔者曾写《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这本书,此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文明论”的一些启发。1986年,我在日本看到了汤因比著作《历史研究》的日文版,共有23卷,读后深受震撼。

【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的治学之道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

【张京华】周敦颐为什么写《爱莲说》?

1063年,北宋仁宗嘉祐八年的五月十五日,周敦颐在虔州雩都,今江西赣州的罗岩,刻下了《爱莲说》,并由“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江东钱拓上石”。

【满新英】“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

“大同”和“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这里,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意在劝诫当政者要使民休养生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于西汉的《礼记·礼运》中,是···

【解婷婷】《诗经》琴瑟寓意考论

今人常认为琴瑟在《诗经》中有夫妻关系的象征义,如程俊英《诗经注析》释《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古代常用琴瑟合奏来象征夫妇的和好,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敦鹏】儒家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反思

古代中国对分配正义思想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基于人的尊严,主张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

【肖永明 王志华】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以“太虚”诠释为中心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

【喻平】论宋代法律体系中的“故事”

宋代政治法律体系中的“故事”具有多重属性,“详练故事”“力行故事”是对君臣的高度政治褒奖,熟练掌握与遵行故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素养。皇帝和官僚集团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会检校与参详故事,从故事中寻找施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故事因而具有实质性的宪法、行政法意义。

【万 红】从《理学宗传》的批注看孙奇逢的学术倾向

从这些批注对诸儒学术的判断及对诸儒学术思想文献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孙氏自身的学术立场及其在本体与工夫问题上的基本见解。孙奇逢不只程朱陆王之间并无分轩轾,而且还在儒家道统的演进中给自己编排了位置,表明了自己要做新时代儒家道统完成者的学术志向。

【刘登鼎】王船山对“物”的领会及其现代启示

万物与人处于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之中,人一方面要领会万物与人的浑然一体,另一方面又需要积极的“制器尚象”来干涉自然界,以获取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船山通过对道体的深切领会,提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方法,这对于生活在现代技术大行其道,自然环境极度破坏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胡金旺】王船山《尚书引义》中的君臣观

船山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制约与负责的平等关系。臣子并不是君主可以任意驱遣的家奴,与君主是宾友的关系。君主的德性对国家的治理是难以始终依赖的因素,而相位的设置以至于制度的建设才是国家治理最可靠的保障。这是船山对政治统治过度倚重统治者德性的一种纠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