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忠】当“道体”遭遇“理本”——论朱子“道体论”的困境及其消解

朱子的“道体论”与“理气论”是否一体,以及其“道体论”内部究竟是保留形上-形下、道-物的二分,还是主张“流行全体即是道体之本然”,就成为理解朱子哲学的关键问题。对此,黄榦选择慎言理气先后问题,通过引申朱子“流行全体即是道体之本然”的说法,转而强调“道体”的即体即用、即存有又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朱子哲学中的难题,并在···

“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出版,廖名春领衔撰写

以“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关于诸种经典的文本内容、成书真伪,甚至其基本性质,有些误说长期流行,难以廓清。由著名学者廖名春教授领衔撰写的“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利用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破除旧有误说,使得还原经典本来面貌、揭举经典真正内涵成为可能。该丛书在科学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求···

【陈乔见】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辩及其当代启示 ——从“美德统一性”的视域看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与儒家伦理的先河,其后马君武、章太炎、刘师培、蔡元培等思想家对此问题都有所讨论或回应,尽管他们的立场各不相同,解决方案言人人殊,但他们都相信个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某种统一性,都强调个人品格意义上的私德是一切公私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梁启超后期更为强调“道德本原”与“节目事变”的区···

“儒行双城”:上海和台北孔庙首度“牵手”,“上海孔子文化节”在嘉定启幕

一年一度的“上海孔子文化节”19日在上海嘉定孔庙启幕。今年的孔子文化节以“儒行双城”为主题,上海和台北两座孔庙首度“牵手”,共同缅怀先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东林书院线上直播仲秋释奠礼 开启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今天,“庚子年东林书院仲秋释奠礼”隆重举行。东林书院恢复传统礼仪已有五年,此次首度开启线上直播。这场释奠礼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演绎,通过“盥洗”“献爵”等古礼环节,学子们深切感受传统书院尊师重道之精神,线上线下带领游客穿越千年。

【郑济洲】论董仲舒对“天下为公”理念的制度设计——从五四“反传统”的反思说起

五四的“反传统”视域往往用“支持专制”来定性孔子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实际上“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截然不同,前者是古代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的治世工具,而后者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天下为公”。董仲舒制度化“天下为公”的努力受到了古代帝制与五四思潮的双重否定,古代帝制“霸王道杂之”的治世理念限制住了儒家“君臣共治”的理想,五四思潮所···

探访海南文昌孔庙:一座不开大门的孔庙

9月19日,“服务自贸港,文化兴文昌”海南文昌融媒体行采访团走进文昌孔庙、溪北书院,感受文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新水】作为一种“综合本体论”的知行合一说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传统学术仅仅从道德修养论角度的论述不同,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大背景下,现代很多哲学学者争相从知识论的角度加以阐发。

【颜炳罡】“乡村儒学”的由来与乡村文明重建

乡村儒学是民间儒学的特殊形态。在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儒学没有官方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之分别,却包涵着向多向度分别发展的可能性。真正的儒学民间化运动始于明代。泰州学派的崛起,标志着民间儒学、乡村儒学、乡村教化走向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完成体系化建构。泰州学派因此成为乡村儒学的真正源头。20世纪以···

【任蜜林】《洪范五行传》新论

《洪范五行传》是一篇阐释《尚书·洪范》的重要文献。从西汉尚书学的传承来看,其作者应该是夏侯始昌。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洪范五行传》把《洪范》的“五行”“五事”“皇极”等与“灾异”结合起来,建构了一套以“六”为标准的阴阳五行系统。其思想体系不但对后来的尚书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诗学、礼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李竞恒】婚姻的神圣性从何而来?民政部没搞清楚

婚姻的“神圣性”恐怕不是来自于民政登记或领取结婚证等现代世俗程序,而恰恰应该是落脚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上。实际上,世界各民族的婚礼最初都具有传统礼俗甚至宗教文化的背景,这些根植于古老礼俗的文化,都是自带“神圣性”的。如古希腊、罗马的婚礼,被视为家族宗教圣火、祭祀关系的内容,是神圣的礼仪。

陈力祥 著《王船山遵礼之道研究》出版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既继承了宋明道学的理论渊源,也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

【崔庆】战场父子兵——范仲淹与范纯祐

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开始持续袭扰宋朝边境,西北局势不断吃紧。1040年,宋军大败于三川口,朝野震惊,范仲淹从越州任中北上,被举荐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张积极防御,以待战机。1041年,宋军在好水川战役中再次失利,范仲淹转任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兼知庆州,上攻守二策状,试图破解西北危局。战场风云变幻,家国重任如山,良···

【牛志奇】孟子论水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凯西·杨】自由主义的死亡报告——答复尤拉姆·哈兹尼

最近,自由主义的葬礼挽歌似乎出现在任何地方:若在谷歌上搜索“自由主义完蛋了”,你会发现相关图书和文章的书目清单长得惊人,它们唯一的分歧只是自由主义究竟是病了,是濒临死亡了,还是已经死亡了,为此争吵不休罢了。

【朱利安·巴格尼尼】爱丁堡大学“清除”大卫·休谟对吗?

伟大的思想家也可能有令人讨厌的观点,但处理这种悖论可以有更好的办法。

【(日)野村英登】阳明学近代化过程中修身实践工夫的走向 ——以井上哲次郎对中江···

井上哲次郎肯定以中江藤树为代表的江户儒学在阳明学思想的浸沏下所引起的日本国民认识的转换,同时认为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以避免中江藤树所理解的阳明学滑向传统迷信或西方哲学一隅之见。文中评价了日本化的阳明学在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指出熔铸陶冶日本国民心性及其国民思想再构建过程中阳明学修身实践工夫的功用。

【(日)福田殖】王龙溪与聂双江——“致知议略”中的良知论争

公之著述有“大象义述”、“丽泽录”、“留都·峴山·东游·南游的诸会纪”、“水西·冲玄·云门·天山·万松·华阳·斗山·环璞的诸会语”、“罗念庵冬游·松原的诸晤语”、“聂双江致知议略”、“别曾太常·赵浴阳的漫语”、“答王敬所论学书”、“中鉴录”凡数十种。士人皆传诵之。

【(日)中根公雄】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论

将人之存在往善的方向思考时,应该是在理想中还是在现实中来把握人的本性?若在理想中把握,采用的是从一种模式出发之方式;若在现实中把握,采用的是对一个事象进行分析的方式。

【林桂榛 周炽成】关于荀子“性朴”论的通信:史上所有谈荀子“性恶”的论述将扫清

从《荀子》一书的篇名看,除《非十二子》和《赋》外,所有篇名都是两个字。如果说荀子原来以《性不恶》三个字来作篇名,这可能很怪。个人觉得,《非十二子》和《赋》都不是荀子本人的作品。以二字为篇名,是荀子的写作风格。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