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主编《传统与现代——重估儒学价值》出版

本专辑选编了1997年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儒学研究文章。其中,“儒学与基督教:人类危机与世界文明对话”笔谈发表了许嘉璐、张立文、谢文郁、何光沪、黄玉顺,与美国学者谢大卫、白诗朗、大卫·利特尔、霍普金斯,以及韩国学者崔英辰等的文章,在学界引发关于“儒耶对话”的关注。

【丁四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问题检讨与新解

传统注疏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是一贯的,也是正确的;现当代出现的十七种句读则是不对的。古人注疏不存在所谓愚民说,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愚说。“愚民”与“民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训释呈现出愚民说与反驳愚民说的两派斗争,愚民说的流行其实是时代思潮的产物。

【吴钩】宋朝并不是“积贫”的王朝

“积贫积弱”是今天许多人对宋朝的习惯性评价,究其源,大概可追至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先生大才,屡有卓见,但所论也未必全然正确,他对宋代中国“积贫积弱”之说,就大可商榷。“积弱”且不论,我们单纯来说宋朝到底是不是“积贫”。

【许石林】被叙事绑架、被表达挟持、被现代蛊惑,将让中国舞蹈走向死亡

所谓“现代舞”,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跟随无厘头、无病呻吟、故弄玄虚的“现代音乐”而起的——所谓潮流所及,必然会波及并影响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各艺术门的妖怪们会应运而生,舞蹈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李萍】古人的“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学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标准,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的“修身之法”“入德之方”。

【刘余莉】讲仁爱与施仁政

因为孔孟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使得“仁政”成为中国古代开明政治的追求。因此,在以礼、乐、刑、政为核心内容的治理体系之中,特别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

【集论】中国医道与天人合一丨郭齐勇 张大宁 吾淳 干春松

天人合一不是完全的合一,它也有天人的相分,而且我们对天的定义不同,那么天人合一表述的理论范围也不一样,所以在整个天人互动的学术背景下,我们来考量中医的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吴戬】试论牟宗三历史哲学对船山思想的融摄

牟宗三对王夫之的历史哲学颇表推崇,并将其作为自己历史哲学建构的思想基石,予以反省和推进。他的历史哲学不仅以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为重要史料来源,而且在历史本体论、史学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对船山思想予以融汇吸纳,于此可见传统的辐射效应与现代张力。

【李竞恒】家谱土得掉渣?其实自古是贵族专利

在很多人看来,家谱这种东西土得掉渣,属于穷乡僻壤的“山杠爷”、未开化野蛮人才有的。但实际上,姓氏自古以来是贵族特权,中国平民是最早有机会模仿贵族获得姓氏的人群。而建立在姓氏基础之上的家谱,其实自古以来也是贵族的特权,中国很多平民有机会模仿贵族搞出了家谱,反而是奇迹。

【陈福滨】董仲舒的历史观与政治哲学

董仲舒对历史的看法,认为“四法如四时,然终而复始,穷则返本”“有三而复者,有四而复者,有五而复者,有九而复者”,于是提出了“三统”“三正”“四法”“质文”的历史观。董仲舒主张,以仁德为政,阳德阴刑的政治思想,接受儒家之传统观念,以政治生活为道德生活的延长,以理想人格作为理想政治的条件,以仁政爱民遵行礼乐教化为功。

【李爽 赵连稳】问津书院因时而新

在清代的天津书院中,问津书院是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建筑规模最大的书院,以名师荟萃、开风气之先而闻名,人们将其和杭州的诂经精舍、广州的学海堂与广雅书院、保定的莲池书院等著名书院相提并论,奠定了其在清代特别是晚清教育界的重要地位,是天津教育史上颇具特色的书院。

【张俊】才性美学: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维度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所以才性美学是其生命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维。“才性”作为美学范畴始于魏晋,才性美学却是由牟宗三开掘出来的。只有在新儒家生命哲学的体系框架下,它才被提升到生命美学的系统高度。

【乐爱国】朱熹论性情、爱情与人情——兼论李泽厚以“情本体”对朱熹的批评

朱熹既讲“理”、“性”,也讲“情”,并将“心”、“性”、“情”统为一体。因此在朱熹那里,“性”与“情”并非对立,并非以“超越”的“理”、“性”否定“情”,而且,“心”对“情”的主宰,并非外在的压制,而是“心”的自我的调适,是一种功能性的主宰。

【专访】田飞龙:港区国安法推动依法治港进入深水区

“港版国安法”是中央直接立法,所以它在国家安全的标准与执行力度上,其实都要高于基本法第23条。“港版国安法”不取代23条,但是它在23条立法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可以紧急堵住香港的国家安全的漏洞。所以中央直接立法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在为香港23条立法的困境进行解套。

【林桂榛】孟子心性论的天道理路

孟子的心性论是上通天道的,心性的工夫在觉知天道天德及天命之性,天道天德降命于性而性有仁义礼智并显发为“四心”之端(“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性之端表端显)。“性”是与生俱有的,孟子就天言性,以性有仁义礼智等,仁义礼智等是“天之所予我”、“我固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本逻辑与观念理路。

讲座预告|贝淡宁、汪沛:我们为什么讨厌“等级”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没有社会等级制度的国家:我们暂且叫它“平等之国”吧。在国际知名哲学家、政治学家贝淡宁教授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沛合著的新作《正义等级:为什么社会等级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如此重要》一书中,他们却告诉我们这个所谓的“理想”其实相当危险。5月29日晚,我们将邀请贝淡宁与汪沛做客【普林斯顿与大咖···

段晓彦 著《刑民之间》俞荣根、黄源盛序暨后记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一种主要而又特殊的民事法源。民初在无民法典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第一顺位的法源实施将近20年,成为“前民法典时代”的“实质民法”。

【董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边界”意识

“天人之际”在逻辑上优先于“天人合一”,基于分才可能有合。“天人之际”有三重向度:人本身的存在即是“天人之际”,人与自然世界互动意义上的天人分际,特定时代民众的生活实况是“天人之际”的实际体现。不同向度上的“天人之际”的有序融合,导向儒家所重视的不同境界。

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摒弃西式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拱手作揖礼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认为应当革新相见礼节,而拱手作揖礼简单易行,意蕴深厚,既可化解疫情之忧,又从容承载文明和自信,应当摒弃西式的见面握手礼,行用中国传统的拱手作揖礼。

【许石林】你爸妈可以这样说,作为儿女却不可以这样认为

让我静静。我一定火不了,也不想火了。你们看我所言所写,全是违忤大众的逆言,公号上每发一篇,固然增粉,必有取关。这样怎么会火?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