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为祥】融汇贯通的视角、主体实践的指向 ——读徐圻先生新著《思想的印迹——文化···

近几年,随着信息、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微信的普及,人们的精神似乎进入到一个分裂的时代:数十年的同学,因几个不同的帖子,就退群了

【朱红 王绪琴】永嘉学派的学理转向及其意义

永嘉之学扬弃了理学注重心性修养的治学方向,转向强调致用的经制之学上来。永嘉学人多为理学家所指摘,甚至被视为异端,但是这正表明了永嘉学派的学理转向。

【刘梁剑】天亲合一与身体的成长——船山《西铭》题解孝道思想引义

船山《西铭》题解着意阐发天亲合一之理。船山认为,从理学史的问题脉络来看,《西铭》大义在天亲合一。船山区分“大者”与“切者”,主张“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之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从自己亲生父母身上实实在在体知父母之乾坤。较之天地,亲生父母具有切身意义上的优先地位。从其切者,不仅是从理上了解,···

【许石林】一个细节,多数人看到的是怪癖,很少有人看出“人情练达”

一般中国人骨子里是崇尚奢华的,即我要比你吃得好才算我成功、幸福—人心崇奢的深层原因,追究起来,恐怕是人多资源少带来的生存即吃饭的危机感,所以,我一直认为美食背后有深层的吃饭焦虑。

【吴钩】《清平乐》的若干差错

这几天在追看电视剧《清平乐》,原因只有一个:这是第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连续剧,恰好我刚刚出了一本《宋仁宗:共治时代》,新书与新剧十分般配。

李若晖 著《不丧斯文:周秦之变德性政治论微》出版暨序言、后记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德性政治。德性政治即道德与政制(道德与权力)合一的制度。

【王格】“独好陆王”——早年康有为的心学修炼及教学

梁启超曾提出康有为“独好陆王”,但康有为与宋明理学中陆王心学一系学问之关系,与其说是在义理层面,不如说是在身心修炼工夫的实践层面。

孔子后裔孔德墉、孔众父子通过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向日本捐赠抗疫医疗物资

4月3日,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副会长孔众,通过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向日本人民捐赠防护口罩5万余副,以实际行动弘扬仁爱精神,鸠山由纪夫和日本相关人士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许石林】现在,更应该鼓励作家在国外出书

记得中学时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日本人嫌自己国土面积狭小,于是鼓励国民在别国做生意、做事业、建大楼,日本7由此拓展了国土面积。

【吴钩】宋仁宗的曹皇后确实嫁过人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清平乐》讲到被立为皇后的曹丹姝在入宫之前,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婚史。这并不是编剧的虚构,历史上的宋仁宗第二任皇后曹氏确实结过婚。

【孙海燕】来自历史深处的人性呼唤——孝道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儒家孝道就像胎记一样,印在了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里。

【杨英】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先秦礼学与礼制研究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个融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为一体的庞大体系,先秦时期,礼学和礼制高度混融,都被保存在三《礼》之中,后代的礼学训诂考据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先秦史研究。

【杨甜 杨传召】儒学中的“武”

近代以降,国人反思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儒家文化,以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难于造就阳刚的国民性格、坚定的国家意志。

【杨少涵】佛道回流,还是经学势然? ——《中庸》升经再论

《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南宋以后成为“四书”之一。在《中庸》由“篇”升格为“书”的过程中,佛道人士早在宋代儒家之先已对《中庸》进行了广泛关注和大力提倡。

【谷继明】论王船山对《潜虚》与《洪范数》的批判

扬雄、司马光、蔡沈的易学,主要体现在模拟《周易》上,船山对此的批判可以说最为激烈、不遗余力。

【张新民】地域学术与黔学

中华学术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以文献来分,有经史子集;以地域来划分,有齐学、蜀学、关学、浙学、湘学、黔学、徽学等。

【张明】清代黔中大儒陈法的理学思想及其教育成就

陈法是清代贵州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21岁中进士,为官三十余年,后被流放充军,遇赦回黔后,一意讲学,主讲“贵山书院”近二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陈法的理学思想及其教育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重要地位和影响,对当今教育改革仍然具有一定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

【田飞龙】反蒙面法上诉得直的宪制意义

但香港的黑暴行为已带有恐怖主义特征,仅仅依靠被“柔化”的反蒙面法是不够的,特首应当会同行政会议做好研究和立法的准备,以订立更为严厉且在法律依据上更为直接(如直接依据《紧急情况规例条例》中的“紧急状态”条款而不是“公共威胁”条款)的紧急规例。当然,这一判决给出了香港法院的司法复核立场与基准,政府立法应当充分研究如何使···

【陈来】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阳明中年讲学,确立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哲学定义,以此来支持他的格物功夫论。而这一具有基础意义的对物的定义,在其晚年有所变化。他对“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义物,而以“明觉之感应”来界定物,宣称“物”就是与心发生感应关系的对象,表明王阳明晚年学问功夫向肯定物的实在性方面发生的变化。

【潘英杰】论《论语》中孔子的“五经”思想 ——《诗》、《书》、《礼》、《乐》、《···

本文意在以《论语》为本,来探究一下在《论语》中出现的《诗》、《书》、《礼》、《乐》、《易》这五经,孔子对此有怎样的思想阐发。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