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泉】印尼孔教精神领袖徐再英逝世四周年

印尼孔教(Agama Khonghucu)是印尼开国以来的六大官方宗教之一。自1979年起其官方地位被撤销,迟至2006年才再次获得国家全面的平反。在孔教最艰难的这一段时期,徐再英发挥起孔教问题一把抓的多面手的引领作用,其精神领袖形象由来有自。

【余东海】学富中西一代豪——悼王康君

在王康心目中的文化地位,道家高于儒家,俄罗斯文化和西方文化又高于中华文化,归宗耶教是迟早的事。甚感遗憾,可以理解。在我心目中,王康不是儒者,却是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更是一代豪杰,值得我、值得所有有志之士尊重和怀念。

【张明】贵阳“阳明书院”源流述略

从历史源流上考察,明代200年的“阳明书院”、清代近200年的“贵山书院”,与迄今已有110余年历史的“贵州大学”,乃有一脉相承之关系;换言之,“贵州大学”是明代“阳明书院”、清代“贵山书院”,以及清末民国“贵州大学堂”在贵州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贵州大学与阳明心学在贵州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贵州大学是一所具···

【余东海】庚子杂诗(上)

己亥年腊月至庚子年四月中旬(西历1月下旬至5月上旬),避疫于故乡遂昌龙洋乡埠头珜村,后路过宁波又居乐学堂数日,共得诗若干,总题为《庚子杂诗》。明里暗里用了不少新旧典故,以后有暇再注,亦欢迎明人代为注解。

张晚林 著《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出版

拙著基于柏拉图美学作为一种深密教义之基本诠释立场,大胆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的心性工夫之学是美学,且是唯一的美学,或者说是最高形态的美学,如果我们不认同美或艺术只是一种技艺的展示的话。因此,本书不是纯粹的美学或艺术研究,乃是一种精神哲学研究,它以精神践履为根基,把中国传统心性工夫之学之境界之美全盘托出,确乎···

【吴钩】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徽柔公主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公主,原型就是宋仁宗的长女福康公主。

【彭国翔】牟宗三的情感世界及其“觉情”说

本文充分利用牟宗三的未刊书信,结合《全集》中的相关文献,全面展示牟宗三情感世界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亲情、师友之情以及自然之情,特别是他爱情与晚年亲情的方面。同时,还将检讨牟宗三的思想中“觉情”这一核心观念深刻与细腻的内涵,并力求在世界哲学的整体脉络中,尤其是在晚近中西方哲学重视和强调“情感”的动态中,指出牟宗三···

【郭永秉】孔子“瑟教”谭

《论语》记载的孔子和弟子的生活场景中,曾三次出现“瑟”。元代曾著有《瑟谱》、深谙琴瑟之道的熊朋来

【蔡鑫 仲婧然】沟通传统与现代:以“仁”为本推动灵性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与灵性社会工作的本质内涵在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由技术导向发展到灵性导向的必要性。以儒家“仁”的精神来赋予中国灵性社会工作价值内涵,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有足够的能力去融合传统与现代、并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周山】《乾》卦本义探微

《乾》卦是《周易》的首卦,也是易学研究者注重研究的一个卦。自《周易》问世以来近三千年的释读研究,人们对《乾》卦卦辞、爻辞的理解,却未能取得一致。本文便是对该卦卦辞、爻辞中的几处争议释读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尽可能接近《乾》卦本义,即所谓的“文王本义”。

【刘金祥】谁能成为“文正”公

唐代以来,有一个比较奇特的文化现象。文人入仕且官居高位后,大都期冀被皇帝赐封一个谥号——文正。但是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这个谥号把持得非常严格,轻易不许人。

【杨立华】北宋五子与他们的时代

在现代人看来,宋朝是一个评价两极、让人有些“疑惑”的朝代。一方面,由北宋到南宋,江山不整、“积贫积弱”,历史的书写伴随着国仇家恨、仓皇北顾;一方面,两宋之际文化昌明、思想活跃,在士人政治与人文艺术诸领域都极富特色,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一个“弱势”的王朝,如何达到陈寅恪先生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

【把增强 晋宁宁】张之洞:经世致用 俭约知礼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城市现代化之路的飞跃始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时。张之洞在武汉兴建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影响深远的近代工业,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新式教育机构,为武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张军】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建。其为世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创作于此。花洲书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

邹晓东著《性善与治教》出版暨序

本书旨在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生存意识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性善”与“治教”在儒学史上不断自觉、相互排斥、试图结合的繁复历程做框架性考察,并通过醒目地标示出贯穿其中的“真知”问题,进而站在所考察的儒学传统中思想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对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作出评价。

【蒋庆】政治儒学具有“普适性”,不是排斥西方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答美国明克胜教授···

我所提出的“政治儒学”,正是这种体现当代儒家历史使命与时代抱负的新儒学,是对福山“历史终结论”与“五四”“民主拜物教”的儒学批判,亦即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义理基础上既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质又体现人类普遍政治价值的中国式学问。

【杨义堂】《鲁国春秋》的十大发现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述而不作”式的整理写作,《鲁国春秋》已经日渐完善,我感觉到这部书的探索和写作,其实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源头的回顾,也是一次寻找中华民族初心的过程,其中有十大发现,愿意分享给爱好中华文化的朋友。

陈泽环 著《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出版

本书围绕“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问题,探讨了施韦泽、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中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张清江】礼仪、信仰与精神实践——以朱熹祭孔“礼仪-经验”为中心

祭祀先圣孔子的礼仪行为,贯穿于朱熹生活之中,但这种礼仪行为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对于朱熹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学者的注意。透过朱熹对于祭祀的理解可以发现,他很坚定地相信在礼仪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的“感通”,由此,祭祀孔子过程中与“先圣”的感通,对于朱熹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

【专访】黄铭:穷其枝叶方能得其英华

经学研究的展望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希望在我们这代人中,每一部经典都有人去做穷其枝叶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一本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本,成为研读注疏的阶梯,如杨天宇先生的《仪礼译注》(繁体本)那样。再进一步,能不能写出一本详尽的讲疏,供人深入研读,如段熙仲先生的《春秋公羊学讲疏》一样。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