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福】依于仁义 守望相助——由“伯牛有疾”说起

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不时有瘟疫肆虐,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息,或将继续。医学“妙术”固然是战胜病毒之利器,而百姓“仁心”尤不可缺席。愿疫情中的普罗大众,依于仁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愿芸芸众生,居安思危,凝心聚力,守望相助。

【陈明】朱子思想转折的内容、意义与问题——以儒家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结构关系为视角···

本文从“文化政治”的视角描述、分析和评价朱子心性论和道统论的形成过程、逻辑关系和文化意义,认为朱子心性论是其道统论的理论内涵,道统论则是其心性论的功能目的。由于在作成人才、变化风俗方面的作用,朱子的努力巩固了儒学作为中华文明之精神结构的地位,甚至形塑了东亚儒教文化圈,但是,也存在诸多重要理论问题有待我们今天解决。

【胡骄键】建构—认同结构:国族认同的儒家式化解之道

国族认同问题不仅是现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许多国族都存在的问题。儒家礼教传统其实存在着一个一般性的关于国家“建构—认同”的基本结构。只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传统内涵的错位认识,使得这个结构一直隐而不显。澄清儒家礼教的基本结构,并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重建儒家礼教,或许能为解决全球性国族认同问题提···

【常达】儒家始祖形象的三种形态及其意义

传统儒家从未停止对事物根源与本质的探索。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始”之字义常常兼具逻辑上的原初性与价值上的根本性。始祖作为生民存续之始和人道的开端,其形象隐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关联着儒家思想与制度的核心。本文分别从感生之祖、始封之祖、生民之祖三种形态出发,追溯始祖形象的特点,并试图通过这一讨论来理解儒家家···

【詹姆斯·汉金斯】文艺复兴风格的社会隔离

研究历史的安慰之一是,无论局面变得多么糟糕,你总能找到历史上的某个时刻与现在一样糟糕,甚至比这个时刻更糟糕得多。

【吴圣正】继承传统与立异标新——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有着杰出成就,是该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张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起步于宋明理学研究,其《朱熹思想研究》是学术界第一部研究朱熹思想的专著,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王庆新 著《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建构主义的新视角》出版暨序言

本书分析了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结合作者多年来对东亚秩序及中美、中日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提出了中国对国际格局和中国角色的理论和主张。

【布鲁诺·马卡斯】新冠病毒与文明冲突:从儒家世界的表现来看

过去两个月,我一直在亚洲旅游,从巴基斯坦到菲律宾,中间曾在印度、尼泊尔、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短暂停留。这几个月正好是新冠病毒疫情迅速扩展的时期,从我们日常新闻中微弱的回声快速成长为我们人生最重大的事件,疫情已经成为谷歌趋势历史上最大的故事。

【许石林】人常说朋友圈有5 不晒,重要的一条:别晒娃!

我自己组建的微信群,从不申明群规,群规由群管理员掌握:只发传统文化、礼俗和读书类的内容,不发别的,尤其不准谈政治、发广告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经发现,踢出,用不再入群。

【姚海涛】天生人成与礼术合一——荀子养生之道诠论

天生人成与礼术合一构成了荀子养生思想的两大支柱。其中,天生人成是荀子养生之道的基石,指向了其养生的丰富层面——身、心、性、情、欲。礼术合一是荀子养生之道的具体下贯与落实,指向了养生的具体理论。具体言之,礼术合一包含了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礼以制欲的中和养生之道以及中和以养气、床笫之私有度、莫善于诚、虚壹而静等诸多···

【任蜜林】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的地位

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有着奠基性的地位。正是因为他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思想才使得儒家由先秦的一家之学变为西汉政治的独尊之学,从而对两汉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儒家经学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儒家经学对于当时的政治实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何俊 刘夙】阳明格竹的分析:阳明学与植物学的一场跨学科对话

一方面,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维是不可避免要在实践的层面上废弃掉的,但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思维也不负责解决生命的意义、精神世界的依托这样的终极问题。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不可能全盘西化的,因此,是否有可能用现代科技思维这种最为有效的“格物”方式,去填补阳明心学中在认知外物上的局限和困难,是很值得探讨的问···

【杨朝明】灾妖不胜善政

“灾妖不胜善政”,这话出自孔子之口,可谓明确而响亮。天灾地妖、诡异反常给世人以儆戒警醒,因此人不能坐待“天命”。人之敬慎,要体现在行动中。越是敬慎,越要积极主动。灾难纷至沓来,容易击垮理性,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让光照进黑暗,要从容机智,以国家的行动力,形成凝聚力、抗灾力。

【宗春启】上巳节·修禊事·流杯亭

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节。中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在这一天,要举行祓禊仪式。

【慧文】分餐——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

“三月三”广西南宁民众着汉服邀约出游

3月26日,农历“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广西南宁孔庙博物馆开展“三月三”汉服雅集活动。

【陈亮】苏州紫阳书院:江南文脉一院牵

今天的江苏省苏州中学位于繁华的苏州姑苏区,300多年前,它却有另外一个名字——紫阳书院。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建筑已然没有当年的模样。但是,校园内一块石碑上,由乾隆皇帝亲手题写的四个大字“紫阳书院”却提醒人们,这儿就是在江南久负盛名、传承江南文脉的紫阳书院。

【丁成际】悌之道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