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儒教人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在两篇悼念文字中,陈寅恪分别以“殉大伦”和“独立自由之意志”来刻画王国维的自杀行为。能够将这两种理解统一起来的只能是一个伦理自由的观念。不过,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基于人伦的实现能力理解自由,一种是以自由为基础重构人伦。这个思路的分叉处正是儒教与黑格尔的伦理自由观念的区别所在。儒教人伦观念的规范性重构应···

【谢茂松】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

礼作为传统的连续性是活着的传统,如水流一样,无分过去、现在、未来之水。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礼乐精神呢?在政治层面,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政治是对于传统士大夫政治的继承与转化,其精神正是“礼”之精神。

【吴钩】《清平乐》的考究与遗憾:宋仁宗时代,天才为何成群而来?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主人公宋仁宗赵祯,诞生于公元1010年,有意思的是,这个年份距离2020年,也正好相差1010年。

【吴钩】“背诵默写天团”里的三位“大贪官”

看《清平乐》的剧情,已经讲到庆历新政所面临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支持新政的“背诵默写天团”里面出了几个“大贪官”——说他们是“大贪官”,并非因为他们贪得特别厉害,而是因为他们的名气特别大。

【郭美华】道德觉悟与道德行动的源初相融之在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之道德—生存论意蕴

传统上从认识论角度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解,湮没了其更深的意蕴。在道德—生存论上并涵摄认识论理解,阳明知行合一说呈现出三层基本意蕴

【彭林】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风俗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风俗”。生活中,同一个词在不同时候,大家的理解可能会相差很大。在我谈到“风俗”这个词的时候,大家脑子里反映出来的也许就是月饼、粽子、舞龙、舞狮、兔儿爷这些东西,这些都是风俗里面比较浅表的东西。

【苏培君】“新理学”体系的三重构成

“新理学”是冯友兰面对西方哲学冲击时而创造的一个哲学体系,是“接著中国哲学的各方面的最好的传统,而又经过现代的逻辑学对形上学的批评,以成立的形上学”。

【曾海军】口罩与自由的断想

很难相信,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带出了一场以口罩为主角的东西文化之争。一个小小的口罩,却关系着自由的命脉,戴与不戴,成为自由与专制的分水岭。口罩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在人类生活中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物件,突然就卷入到全球文化冲突的旋涡之中。我要是口罩,一定受宠若惊,愧不敢当。

【李玉良 王冲】《诗经》韵律翻译策略探察——以詹宁斯、许渊冲译本为例

韵律是《诗经》翻译的重要问题。韵律是中英文诗歌的共同属性之一,就《诗经》英译而言,韵律具有可译性是可以肯定的。

【杨合林】乐评:“诗文评”的先声

“诗文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四库全书》编纂者在集部列诗文评著作一类,以《文心雕龙》《诗品》为称首,序云:“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

【郭明浩】汉代经学文本与文艺理论话语建构

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经居四部之首,其他学术门类亦受影响甚至被限制,诗乐诸艺也不例外,在文论领域便有“文本于经”之说。

【王琦 朱汉民】“政者正也”析论

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李竞恒】孟子与三代时期的小共同体治理

在诸侯国、各类领主层面,孟子推崇贵戚之卿的权威,并且赞赏世卿、巨室,君臣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殷周时代血缘、世臣的色彩,以限制君权,实现混合治理,达到平衡状态。

【杨丁宇】狗肉不应该出现在禁食名单中

中国古代,狗一直是“六畜”之一,我国古代早就有“六畜”一词,《周礼·天官·庖人》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方朝晖】“王道”考义

本文系统分析“王道”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的出现、使用情况及含义变迁,指出“王道”一词源于帝、王、霸之分,本义指古先王之道,后世亦指理想为王之道、现实王者之道甚至孔子之道等。

兰州交大读《论语》作业系列丨廉江渊:意料外的惊喜

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伦理学与生活》通识选修课上,兰州交通大学杜华伟老师以儒家经典《论语》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诵读《论语》相关篇章,一起探讨《论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一起立志在学习经典中修身养性。

【专访】吴钩:如果可以穿越,最好去宋朝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各界的探讨、议论打破了近年来清宫戏霸屏的僵局,将宋朝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刘述先文集》出版暨郭齐勇撰总序

刘述先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翔】康有为生前为何不出版《大同书》全书?

随着围绕天坛宪草的争论日益激烈,康有为对定孔教为国教有所期待,不能不考虑刊布《大同书》全书对孔教运动可能有的影响。这是康有为在《不忍》杂志停刊后没有单独出版《大同书》的主要原因。甲乙两部还不能清晰和全面呈现孔子之义在此书中不再处于中心位置。将大同论述置于尊奉孔子为大地教主的框架之内,是康有为兼顾推进孔教运动与···

【王庆新】中国要防止两个可能的危险误判——春秋华夏天下秩序的启示

西周末年,周天子的衰落动摇了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中原天下秩序的稳定,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的几个诸侯国先后承当起稳定天下秩序的责任。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