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相信许多人都应该读过(或听过)西方法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17世纪初英格兰大法官爱德华•柯克爵士与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故事。
中国和越南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一直保持宗藩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两国已有频繁的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隔水相望,一衣带水,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家训治家在文明交流中被东邻日本积极借鉴和模仿,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训文明。
朝鲜半岛与中国隔海相望,在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中,曾经以文睦邻,互补互惠,共同促进中亚文化发展到高峰。
公元前202年,历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诸侯们在定陶推举汉王刘邦为皇帝。打下江山的统治集团,首先面临的议题是论功行赏排座次,但因评定的标准不好把握,很难一碗水端平,发生争端在所难免。朝廷上下没了规矩和秩序,如何能够顺利摆平?
作为做哲学的一种尝试,杨国荣近几年来“事”哲学的实质内涵,以及“事”哲学的做法,对于如何做中国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谷雨节、拜仓颉。19日谷雨当天,庚子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景区举行。今年的祭祀典礼主题为“九州遥拜仓圣,文祖福佑中华”,祭祀采用“视频观礼、网上祭拜”的形式进行。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厘清概念,如拜礼的定义,坐、跪与拜,揖与拜,拱手,尚左尚右和拜之仪容等;第二章是考证《周礼》九拜,主要梳理了历代注疏家对空首、稽首、顿首、肃拜、吉拜与凶拜、振动、奇拜与褒拜的认识;第三章考证了《仪礼》中的相见仪节,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饮酒及诸食礼、射礼、朝聘礼、丧礼和祭礼的细···
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明确提出过,可见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论框架中提出仁体孝用论,将儒门义理中所提倡的爱的普遍性与差等性成功地统一起来,但在落实于生活经验时犹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应当从天人之间的感应来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样仁与孝皆归属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经验;后半部···
1990年初秋,钱穆先生仙逝于台北。时移物换,倏忽半甲子,今年恰逢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中国政治学》(季刊)将举办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文明竞合与秩序重整”深度思考巨变下的新世界,诚征佳作。
不知道是先秦时代已经有了“由之鼓瑟”的本子,还是虽没有这种本子,但已经出现了把“由之瑟”误会成“由之鼓瑟”的趋势,我们只能肯定,至晚西汉时代已有将此章章旨理解为孔子批评子路弹瑟不中儒家中正标准的说法。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持续在全球蔓延,接连有外媒及国外政客指责中国数据不透明,甚至刻意隐瞒新冠肺炎发展情况,导致其他国家防控延误。中国对此已作出回应,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也对这类指责予以反驳。在上周五进行的“普林斯顿与大咖说”线上直播活动中,主讲人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白彤东用生动的案例指出,全球化模糊了国际间自我与他者···
历史政治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政治学之全新范式,但当然不是从零开始,而有众多可资利用之知识资源,本文探讨其与历史政治学之关系。历史政治学与历史社会学均致力于带回历史、带回国家,并共享众多方法;但后者有西方中心论偏见,奉行价值无涉原则,止于理解或解释;历史政治学则破除西方中心论,公正对待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文明丰···
这几天水滴筹和轻松筹“打架”事件又刷屏了,结果最倒霉的却是“公益”。水滴筹和轻松筹,不是在为“公益”打架,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商业利益”打架,公益不应该为它们的闹剧背锅。
电视剧《清平乐》里有一个老谋深算的权相吕夷简,吕夷简这人确实不简单,他所在的家族河南吕氏更不简单。
究极而言,泰州学派思想最主要的宗旨,莫过于其从“心本”走向“身本”,以一种身的挺立,标志着中国哲学从“理学”向“后理学”思潮的根本性、战略性转移。
荀子虽然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他对一个人能够成为有道德的君子乃至圣人充满了信心。他坚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一个人只要广博地学习礼义,且能够以礼义反省修身,则可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的哲学,气傲烟霞,势凌风雨,反思纵横,中得心源,钩深致远,唯变所适。它将中华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学史上,使东方智慧之爱,尤为鲜艳灿烂。
景祐元年(1034)八月,二十五岁的宋仁宗却大病一场,“累日不进食,中外忧惧”;“侍医数进药不效,人心忧恐”。
江南儒学是以长三角为活动中心而奠基于两宋,活跃于明清的中国传统儒家学术文化的区域形态之一,其共性特征是不喜形上思辨而务求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