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明】张岱年先生的董仲舒研究

董仲舒是张岱年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80年代都一直关注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从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维度对其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站在新唯物论的理论立场对之做出了独特的评价。张岱年的董仲舒研究具有坚定的理论立场、明确的哲学史方法论和精湛的文本校勘等基本特征,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胡家祥 胡学浩】论王夫之对人格层级的划分——兼谈中国哲学的志意之辨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一贯重视人格的层级划分,并且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人格修养所蕴涵的基本矛盾,如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性与情、义与利等。王夫之采用志、意之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论语》已见尚志而贬意的端倪,张载首辨志、意之异,王夫之基于切身体认详加论述,并据此阐释圣人、君子、中人和庸人之别,蕴含超越前人的深刻思考。

【李占鹏】《春秋》终年在何时

笔者以为,把《春秋》编纂终年直接断定在鲁哀公十四年欠妥。因为在《春秋左氏传》里,《春秋》的终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尽管被指后人所补)。我们不是要把《春秋》的终年定在鲁哀公十六年,但直接定在鲁哀公十四年也不合适。

【霍嘉西】汲取传统文化“体证性”教育智慧

西方教育普遍重视对科学知识技术内容的传授与学习,但也存在着推崇间接学习、观察学习和表征性学习的弊端,容易产生脱离生活实际、缺少领悟践行等严重问题。我们应该相信但不能迷信实证研究,不应过分夸大实证研究的功能。弘扬体证性思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吸纳更多西方先进做法,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学理···

【严寿澂】唐蔚芝先生政治学要旨述论

先生治学,以经学、理学、文章爲大宗,而其学问,其议论,隐隐然有政治学的意味在。蔚芝心目中,公举议员与贤能政治(英文所谓meritocracy),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缺一不可。贤能之养成,固须教育;而欲选举公正,先须人心正,此乃“务本”。蔚芝后半生孜孜于教育,正是旨在务本。

【严寿澂】唐蔚芝先生学术思想概述——以孟学为体,以科学为用

在蔚芝先生心目中,救国与救世本爲一事。其所向往者,不是中国崛起与列强相争,而是全人类共趋大同之域。其所谓读经救世,乃是阐发经中仁义学说,使之沾溉及于全世界,永久消弭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祸。仁义学说的精髓,则在孟子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李景林】儒学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

儒学循道德和存在实现进路以建立其形上学体系,其所言伦理与价值,则是一种真理与应当本原一体,表征人的生命存在之整全性意义的伦理价值观念。

【潘英杰】《论语》的教育启发——当代一线基础国学教学该如何开展?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基础国学教学的实践,及对本世纪初国学教学发展的整体性了解,加上对《论语》将近十年的研究与体会,而从《论语》中尝试探寻出一些对当下国学教学的启发。主要从教师、科目、教法三个角度,分别进行阐述,期望对现在的基础国学教学的实践,能有所帮助。

【田飞龙】发哨文之发烧事件是对新治理的规范期待

垄断信息与屏蔽哨声,不仅压抑了表达自由,也挫伤了社会成员相互预警及官民互动合作的信任基础,总体上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及治理体系的控制成本。寻求善治,不是僵化的“消声”,而是保护哨声预警机制,官民互信互动,社会合作治理。期待疫情过后,吹哨者不再恐惧而有荣耀,当政者不惧哨音而有敬畏。

【陶清】儒学与学问——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学问化/人格化路径的省思

儒学,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宗教、科学?这是儒学传承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儒学思想现代化特别是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所直接面对的根本问题。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

【郭齐勇】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王夫之哲学的特质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学的特质有四个方面:尊生,明有,主动,率性。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也是儒学思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路径和生存策略。

【邱睿】吴江柳氏家族

明清时代吴江地区文化发达,诸个文学家族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卓著。从明代到清初,吴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世家为陶庄袁氏和叶家埭的叶氏。陶庄袁氏以袁黄为代表,著有《袁了凡纲鉴》。叶家埭的叶氏,以叶绍袁一门风雅闻名,全家诗文编成《午梦堂集》。

【高玉敏】乾嘉宗师戴震的治学之道

清代乾嘉时期,在群星璀璨的学术队伍中有一位耀眼的明星学者,他就是戴震。戴震治学广博,文字、音韵、训诂、测算、天文、地理都精通,这些学术领域分别被他的诸多弟子继承。

许咏晴 著《<论语>中的丧祭与鬼神观研究》出版暨自序

孔子面对礼坏乐崩的局势,作为具体伦理规范的礼制沦为僵化的形式,这是孔子所忧心的。礼仪以参与者的真诚情感为基础,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能够充分显露内心情感,父母亡故最能触发真情。一旦真诚,人们面对父母亡故的重大事件时,如果不为父母善理后事,心里就会产生不安的强烈情感,要求人采取行动,这股源于自身的要求便是一切伦···

【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可以说“慎独”只是儒家“内圣”信仰下的一种德性工夫,它既指向操守上的纯粹,又包含“明心见性”的本体自觉,故而“慎独”既体现了儒家的德性之美,又凸显了儒家性命观的通透。

【盛珂】道德与“超道德”之间——重新理解王龙溪“四无论”的理论意义

王龙溪的“四无说”肯定了良知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准则的决定性意义,凸显了道德价值的纯粹内在性,在理论上将王阳明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王阳明的致良知则通过“良知”的知是知非,为日常世俗道德准则留出了空间,在建立超越根据和肯定日常道德准则两者之间,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王龙溪的“四无说”在哲学史意义上重新回到孟子学说立场···

【许石林】一切好事、美意,加在讲理说人话者身上,都成立

今之所蓄(包养)能文之人,皆役使而已,猥使鄙处,挥斥呵责,必使其随我俯仰,仰我之鼻息,稍有违忤,必摧残折辱使帖服依阿。故今之得攀附豪贵之文士,俗或以太监目之,实不知背后万般羞愤与血泪也。

【吴钩】数字宋朝

两宋的财政岁入,基本上都保持一亿(贯石匹两)以上。北宋治平二年(1065)的数字是11600万(贯石匹两)——这个数目并不是北宋岁入的最高额,却已是唐代最高岁入的一倍;其中货币性岁入为6000万贯以上,比重超过了50%。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