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深度剖析修例风波理论著作 田飞龙出新书探讨香港前景

新民主出版社近日出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的新书《抗命歧途:香港修例与两制激变》,透视修例风波,探讨香港前景,本书更是首部深度剖析修例风波的理论著作。

【金文凯】朱熹诗文中的山水情怀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童年、少年时期随父辗转于政和、建安、建阳、武夷山、崇安五夫里等地,日与秀丽山水为伴,后虽身隶仕籍50年,实则只担任地方官7年,焕章阁待制兼侍讲46天。

【专访】吴钩:这样有人文营养的“追剧”不妨多些

以北宋仁宗朝为历史背景的热播剧《清平乐》火了,同样带火的还有频上热搜的宋史图书话题。但这次不光是简单的“蹭热点”,而是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历史学者开启在线“科普”追剧模式,讲解剧集细节的同时,“挑刺”指出一些谬误,与网友实时互动。

【吴钩】《清平乐》里的这个手势,是什么礼仪?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剧中人双手互握、举至胸前或放于腰间,这是什么礼仪呢?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我找了一篇介绍叉手礼的文章,作者是郑学富先生,转自公号“古籍”,文章从《韩熙载夜宴图》说起。

【倪培民】良药也需尊医嘱——阳明学普及所需注意的倾向

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但良药也需要慎用。它首先需是真药,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假药。

【吴钩】官家与背默天团的帽子为什么长着长翅膀?

就服饰、道具、化妆方面而言,正在播出的《清平乐》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良心剧了。剧中展现的宋代君臣服装是相当考究的,常朝、退朝后、大朝会的着装各不相同,均与史实相合。

【晁天义】《先秦儒墨关系研究》读后

先秦诸子作为中国精神觉醒时期涌现出来的璀璨的思想群星,历代备受研究所关注。其后来影响最大者,当属儒、墨、道、法四家。

【石厉】《论语》通诂

虽然人们对于远古学术的态度,常常是模棱两可的,但越来越迷惘的现当代学术,如果没有溯及源头的参照与校正,那么迷惘的同时也意味着迷失。

【王旻 严格】浙江衢州的作揖礼的形式是形式主义吗?

近日,浙江衢州一中学初三年级的教室里,老师正在教学生行作揖礼的手势,这是学校复课后新开设的一门教学内容。

【林桂榛】中国大学“聊斋歌”二十章

世事变幻,民间浇漓,又经年不学无术、坐井观天,疫情期间写不出荀子式佹诗相赋,也读不懂荀子王制儒效,就姑且遣词造句训练一下韵脚能力,纯属文学练笔,语污大家耳目,抱歉,恕罪。

【刘增光】真宗教、孔教与国性 ——严复宗教视域中的儒家

严复推崇西方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在中西比较中从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

【刘增光 倪超】2019年儒学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2019年的儒学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于儒家经典文献的扎实分析,也有对于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对于儒家哲学的当代创发。本文围绕五个方面对此年的儒学状况进行梳理,分别是:儒家经学与子学的互动、宋明理学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现当代儒学的拓展深化、礼学与儒家政治哲学的深入探讨、比较视野下的儒···

【许石林】这些人可比窃电瓶车可坏多了,他们是毁根本而窃天下

人在世上混,若侥幸得名得利,此天怜也,派谴愚庸以供养我,酬我前世所积之功德,故我内心须明白天心,不能飘,以为自己真有能耐,用敝乡俗话说:“别把运气当本事。”今天的名人收割愚庸韭菜,却都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此负心欺天之妄,难怪频见荣福消亡、人设崩塌。

【白彤东】对野味、中华文化、理想政治的再反思

他们这种「酱缸」中华文化的做法,从新文化运动,到鲁迅,到柏杨,都非常流行。传统中国确实有问题。但是激进的反传统真的给我们带来了美丽新世界吗?欧洲激进革命以法、俄为代表,也成为清末以来中国革命者的模范,但其代价明白可见。与此相对,欧洲最成功的现代转型是英国,而其转型恰恰是保留了很多他们的传统政治与文化的保守革命。

【谢远笋】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意涵及与康德、黑格尔的相关性

牟氏在证成现代民族国家时,预设了康德式两层存有论的义理架构,在论证方式上则引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牟宗三证成道德的形上学,建立两层存有论,但他认为现象只具有认知的意义,人的德行与法权并不在其中,使二者暗而不彰。顺着康德的理路,牟宗三哲学中法权与德行两个方面的缺失都可以得到补足。

【唐文明】五伦观念的再检讨——再读贺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从五伦说到三纲说的一个重要转变,其实是使儒家伦理思想从以美德为核心转变到以义务为核心。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本来面目,而且使人伦变成了一种桎梏。我们或可推论说,三纲说虽是从五伦说转变而来,但与韩非子那种以法则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有极深渊源。质言之,三纲说实际上是儒家思想法家化的后果。贺麟所洞察到的三纲的···

【郭晓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别解

作为道德原则来讲,以义利之辨分君子、小人,可视为一种修己之学,然修己本身不足以平天下。作为政治原则来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语有两层内涵:一是有“位”之“君子”不当与民争利;二是有“位”之“君子”当以“义”化民,此不仅合孔孟先富后教之义,且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亦得以充分体现。就此而言,以“位”分君子、小人,似更合乎···

【张分田】崇洋与复古之间徘徊的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家试图在古代中国“寻找”现代西方价值的源种,因此不得不在“崇洋”与“复古”的两个方向上左支右绌。

【林安梧】敬挽方克立先生

克讓允恭 論知行 中體西用須乘馬;立國安邦 迴天地 古往今來有新儒。

【方旭东】“天学”视野中的荀子——利玛窦对《王制篇》物种分类说的改造

《荀子·王制篇》关于物种分类的一段话,被明代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引来支持其批判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说。仔细比照,可以发现,利玛窦对荀子原文做了一种改造,诸如:将“气”写作“形”,将“水火”写成“金石”,将“义”写成“灵才”,等等。这种改造典型地反映了中西思维的差异,为我们了解荀子在西学尤其是天主教神学视野中的镜像提供了一个典型范本。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