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长期由西方强势的自由主义所主导。这种文化秩序如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一样,是否到了破旧立新的关键时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在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形成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答案在本书之中。
本书收录了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立文教授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及其开创的和合学哲学体系方面的成果。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对国学做出新诠释,要有全球的新视野、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生生的新价值、现代的新方法。
本书通过对国学百年发展及20世纪30代以来的几次理论论争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启示:在现代文化交流中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即对本国文化的尊重、保护、继承、鉴别和发展,既不要盲目自尊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现代转化。
本书择取“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种观念,由语词演变、观念结构、意义系统及制度形态诸方面入手,探究其含义,追溯其源流,揭示其古今之变,期以展现古代中国人的致治理念与实践,同时为今人认识传统和再思中国提供更多可能。
圣贤之忍”,则是内忍,忍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欲念恶念和自家的命运。这种忍,毋宁说是一种修行。最后,必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既不忍,也不越界。既守德,又自由。这是生命的大境界。
语言(语音)约定俗成,不必强行复古,而且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孔子的原意。不过,可以说,把此句解读成“仁者喜欢山、智者喜欢水”,取义拘执庸常,非要另标异音读成“yào”,更是多事。“仁者的乐像山”和“智者的乐像水”是较好的解释,灵动警策,富有内涵。因此,笔者主张把“乐”读成“lè”,而非“yào”。
孔氏族谱体例由简而繁,内容由独记载大宗世系和闻达人士而及全族普通族人,编修机构也由个人独立完成到严密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过程。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史料证据,很多支派的世系衔接也存在多种版本,更有一些支派的衔接明显与历史史料存在矛盾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更充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
程瑶田置于《通艺录》之首的《论学小记》虽然不像他的考据学著作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却是一部精心安排的著作,其思想关键在于否定宋儒理欲二分之说,阐发性善论,特别以诚意为功夫论的核心,而所有这些讨论都落实到人伦之礼上面,他所强调的恕、让、厚、和四德,都是礼学上强调接人待物之法的德性。
围绕与汪沛合著的新书《正义层秩论:为何社会层秩对中国和世界如此重要》(Just Hierarchies:Why Social Hierarchies Matter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贝淡宁介绍了源自儒家政治哲学的社会层秩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应用,并以新冠疫情、中美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为例,指出正义的层秩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的参···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儒学研究的人,看见有一本诗集名之曰《蕺山草》,心里的触动或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因为在这座山上,曾经有一位老儒在这里聚徒讲道,而学生中有黄宗羲、陈确这些在随后的时代中不断产生影响的人。
牟宗三在《四因说演讲录》一书中,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理论,来讨论中国的道家哲学,他牵强地认定,中国的道家是没有实体创生的意旨的,道家的道,是一个非实有以及非必然的理论模型。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敦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立足于解决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需要,主张重新认识传统,并上升为理性的自觉,建立既有中国文化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发展,并与世界优秀文化沟通的哲学精神和价值理念。
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唯有懂得反省反思、不断包容、和谐共生、互鉴互融的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为此,中国与欧洲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仲堪与慧远关于“《易》以感为体”的对话,可以称为一个典型的思想史事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玄学与佛学的交涉,而且通过分析殷仲堪和慧远各自对《易》与“感应”的理解,并追溯“感应”的诠释史,可以看到中国思想中这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是如何丰富起来的。
水利是起源古老且历史悠久的公共事业,是在自然生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类活动。作为儒家经典,《周礼》主要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其中涉及水利内容主要在《夏官司马·大驭》《地官司徒·遂人》《地官司徒·草人》《秋官司寇·司隶》等篇中。
30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第五届(庚子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在山西高平炎帝陵举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福建泉州有着超过千年的悠久历史、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而今,泉州各地不少古书院纷纷寻求复兴,利用信息化返本开新,在保护传承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0年5月28日下午,郭齐勇教授采用线上视频的形式,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心态”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云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为“真知·中国”系列云讲座第3期,“珞珈中国传统文化论坛”第141期。
站在现今的福建延平,放眼这座山城,地处闽江上游,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遥想延续千余年的延平府,此乃“理学名邦”也,眼前不由缓缓翻启一页一页的厚重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