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 著《拜礼研究》出版暨前言、后记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厘清概念,如拜礼的定义,坐、跪与拜,揖与拜,拱手,尚左尚右和拜之仪容等;第二章是考证《周礼》九拜,主要梳理了历代注疏家对空首、稽首、顿首、肃拜、吉拜与凶拜、振动、奇拜与褒拜的认识;第三章考证了《仪礼》中的相见仪节,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饮酒及诸食礼、射礼、朝聘礼、丧礼和祭礼的细···

【唐文明】仁感与孝应

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明确提出过,可见其重要性。程、朱在其新的人性论框架中提出仁体孝用论,将儒门义理中所提倡的爱的普遍性与差等性成功地统一起来,但在落实于生活经验时犹有重要缺失。本文前半部分提出应当从天人之间的感应来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样仁与孝皆归属于人直面天地的超越性经验;后半部···

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1990年初秋,钱穆先生仙逝于台北。时移物换,倏忽半甲子,今年恰逢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202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中国政治学》(季刊)将举办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文明竞合与秩序重整”深度思考巨变下的新世界,诚征佳作。

【郭永秉】孔子对子路究竟有何不满

不知道是先秦时代已经有了“由之鼓瑟”的本子,还是虽没有这种本子,但已经出现了把“由之瑟”误会成“由之鼓瑟”的趋势,我们只能肯定,至晚西汉时代已有将此章章旨理解为孔子批评子路弹瑟不中儒家中正标准的说法。

【白彤东】用儒家的“新天下体系”回应全球化的根本困境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持续在全球蔓延,接连有外媒及国外政客指责中国数据不透明,甚至刻意隐瞒新冠肺炎发展情况,导致其他国家防控延误。中国对此已作出回应,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也对这类指责予以反驳。在上周五进行的“普林斯顿与大咖说”线上直播活动中,主讲人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白彤东用生动的案例指出,全球化模糊了国际间自我与他者···

【姚中秋】学科视野中的历史政治学:以历史社会学、政治史、比较政治学为参照

历史政治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政治学之全新范式,但当然不是从零开始,而有众多可资利用之知识资源,本文探讨其与历史政治学之关系。历史政治学与历史社会学均致力于带回历史、带回国家,并共享众多方法;但后者有西方中心论偏见,奉行价值无涉原则,止于理解或解释;历史政治学则破除西方中心论,公正对待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文明丰···

【康晓光】中国需要“清水公益” 杜绝“浑水公益” ——评水滴筹“扫楼”事件

这几天水滴筹和轻松筹“打架”事件又刷屏了,结果最倒霉的却是“公益”。水滴筹和轻松筹,不是在为“公益”打架,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商业利益”打架,公益不应该为它们的闹剧背锅。

【吴钩】《清平乐》里的吕夷简:背后有一个牛掰大家族

电视剧《清平乐》里有一个老谋深算的权相吕夷简,吕夷简这人确实不简单,他所在的家族河南吕氏更不简单。

【张再林】身的挺立:泰州学派的思想主旨及其理论的现代效应

究极而言,泰州学派思想最主要的宗旨,莫过于其从“心本”走向“身本”,以一种身的挺立,标志着中国哲学从“理学”向“后理学”思潮的根本性、战略性转移。

【东方朔】荀子的“知明而行无过 ”

荀子虽然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他对一个人能够成为有道德的君子乃至圣人充满了信心。他坚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一个人只要广博地学习礼义,且能够以礼义反省修身,则可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

【张立文】中国哲学之道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的哲学,气傲烟霞,势凌风雨,反思纵横,中得心源,钩深致远,唯变所适。它将中华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学史上,使东方智慧之爱,尤为鲜艳灿烂。

【吴钩】《清平乐》没讲的情节:宋仁宗为什么聘曹皇后

景祐元年(1034)八月,二十五岁的宋仁宗却大病一场,“累日不进食,中外忧惧”;“侍医数进药不效,人心忧恐”。

【周可真】江南儒学的实学品格——以顾炎武为典型

江南儒学是以长三角为活动中心而奠基于两宋,活跃于明清的中国传统儒家学术文化的区域形态之一,其共性特征是不喜形上思辨而务求实学。

【高丹】除了《清平乐》,在这些书中也能读到宋仁宗

最近,王凯、江疏影主演的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正如其庙号“仁宗”所指称的,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以及曾经频繁在我们的初高中课本中刷存在的“文人天团”——欧阳修、范仲淹、晏殊、司马光、苏轼等都在年轻世代的演绎下闪亮登场。

【冯胜利】训诂的属类与体系——论经学训诂、子学训诂、史学训诂、文学训诂的独立性

本文在前人训诂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日之训诂学虽经古今学者筚路草创,系统井然,仍非古人训诂实践之全部。秦汉以来之训诂范围,除了字词语法以外,尚有经学训诂、子学(玄学或哲学)训诂、史学训诂、文学训诂之不同属类与体系。

【黄诚】论《尚书》的“人神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尚书》“人神观”反映了殷周之际思想世界复杂之人神关系图景,体现了“人本”与“神本”并行发展之态势,展示了“人神同构”、“天民一体”、“神人不二”与“天人合一”之理论特征,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以“神道设教”和“人道设教”为特质的历史文化思想面相。“神本”向“人本”转向之观点,并非完全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与状态。“神本”与“人本”、“神道···

【曾亦】何种弑君?孰当讨贼?——以《春秋公羊传》关于“君子辞”的讨论为中心

自古以来,儒家视君臣为大义所在,故以弑君为大恶。面对弑君之罪,《公羊传》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即天子、方伯或诸侯、臣民。然而在周末礼崩乐坏的政治背景下,臣民通常负有最主要的讨贼义务,不过,《公羊传》又基于对现实情形的具体考量,提出“君子辞”之说,从而宽恕了臣民不能讨贼之过。文章又结合宋以后儒家对此问题的···

【吴钩】《清平乐》里的宋人为什么都叫仁宗为“官家”?

正在看电视剧《清平乐》的朋友会发现,剧中,不管是朝臣,还是市民,抑或是宫中的内侍、宫女、后妃,都称宋仁宗为“官家”。有网友问:宋朝人真的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吗?这是真的。宋人在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确实习惯以“官家”称呼皇帝。

【郭齐勇】永久的悔与无尽的念

民间生活把我们内在的四端之心启导了出来,教会了我们做人的根本。而这些耳濡目染体验到的“仁义礼智信”、“善良”、“和平”,与被天天灌输给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仇恨”“斗争”理论,反差竟是那么强烈。

【南乐山】生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儒学命题需要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表达

本文是水之扬先生2016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对波士顿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波士顿大学神学院院长南乐山(Robert Neville)教授的一次访谈整理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