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新儒学之后与「后新儒学」:以「存有三态论」为核心的思考

「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支柱,它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一方面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方面则具体而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

【张小星】后新儒学的“公民儒学”建构及其问题 ——与生活儒学的“中国正义论”比较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

礼学专家研拟数载,至圣孔子基金会首推新式儒礼

三年多来,课题组以“因循古礼并融合时代元素”为原则,先后以传统成人礼为蓝本研拟出新成人礼、以释菜礼为基础研拟出开学/始业礼等两项新式儒礼。2018年9月21日,新开学礼在台北第一女子高中推出,受到广泛好评。课题组又结合大陆的现实情况,再经过一年多的修改损益,终于在大陆首次亮相。

【林桂榛 辑】功夫论/工夫论学习书目60册

在今中国文哲界,身体学、工夫论是显学,本体论、心性学亦是显学,新书迭出,新论纷见,不可不了解学习。

【林桂榛 王虹霞】《乐记》“乐”含义综合辨正

《乐记》是中国首部专论歌乐舞的乐论专著,系汉武帝时刘德与毛生等所作(公元前130年前)。西汉末年刘向校《乐记》得23篇,11篇于东汉马融时编为《礼记·乐记》,另西汉褚少孙采《乐记》补《史记·乐书》,余篇散佚。郑玄说“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乐记》要义为何?“乐”字当作何解?

黄勇 著《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出版

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而是要阐明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所可能做出的贡献,包括帮助美德伦理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帮助美德伦理回应外来的批评,帮助美德伦理对哲学的其他领域做出其特有的贡献等。

【杭子牙】什么是“香港特色资本主义”?

史无前例的香港骚乱,将香港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而多维和香港01正是发起和长期呼吁关注这一导致骚乱产生根本原因的媒体。

【孙海燕】阳明心学的深度犁耕 ——陈立胜先生《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

王阳明的致良知工夫论,堪称传统儒家修身工夫的正法眼藏,也一直是现代学者论说不休的学术热点。陈立胜先生《入圣之机》一书,以阳明学“致良知工夫”“良知论”“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龙场悟道”等著名论题为焦点,从修身工夫的向度对阳明心学的内涵予以追本溯源,抽丝剥茧,疑义与析,以期领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风光,管窥阳明学精···

【邓国元】论王龙溪语境中的“四有说”——兼论钱绪山在王门“天泉证道”中的观点立场

判定“四有说”的依据不在于是“至善无恶”,还是“无善无恶”,而在于“有善有恶意之动”。相对以“先天正心”为理论基础的“四无说”,“后天诚意”是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基本内涵。“四有说”体现了龙溪对阳明“四句教”的特定理解和定位。

【傅刚】《左传》: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完整的名称应是《春秋左传》,“左”指作者左丘明,所以古代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是五经之一,《左传》则是解《春秋》的书。

【高建旺】明代科举考官的担当与期许

放榜是寒窗苦读多年的士子们最关心的一个环节,上图是刊载于晚清著名画报《点石斋画报》上的《南闱放榜图》,展示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乡试放榜的情况。

【赖俊、李晨】海瑞的兴国岁月

说起兴国,大家都知道这里是革命老区,是著名的“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而要说起兴国的古代历史,也许就所知甚少了。我们大家熟知的海瑞就与兴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写了一段千秋铭记的兴国岁月。

【郑学富】千年重温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故世称涑水先生。他是七岁便因破瓮救友而名震京洛的机智少年,是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是北宋四朝重臣。他一生正直磊落、忠心为国,“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这是《宋史》对他的高度评价,他也成为后人心中理想的文人士大夫形象。

从“格物致知”到“心外无理”:杨立华做客深圳前檐书店北大博雅讲坛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做客深圳前檐书店北大博雅讲坛,围绕南宋以降中国哲学的主要方向转变,从对儒家哲学的全面系统整理到如何拥有更完善的道德人格,讨论了朱子和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以及后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心外无理”,即“此心纯然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实际上是进一步强调了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以下讲···

【深川真树】汉代儒学与政制的互动——李若晖著《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读后

日本江户末期的思想家吉田松阴(1830—1859)在《讲孟札记》一书中说,中国之臣“择其主之善恶而转移”,好像是“半季渡之奴婢”,和日本之臣“与主人同死生休戚,虽至死也绝无可弃主而去之道”不同。他即认为对于君主的单向服从在日本是臣下的义务,在中国则不然,由此批评中国之臣的形态。但一读李若晖教授的《久旷大仪》就得知,吉田松阴···

【朱卫国】亦无我之心也 ——读《蒲城文献征录》

有人在大门外打电话,说我有一份快递,我很惊讶。我是一个几乎不网购、也没有多少社会联系的人,通常不会有快递。

【郭齐勇 陈晓杰】中国哲学史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领域

“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王国维、胡适、冯友兰等。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创过程中的里程碑。

【许石林】中医最大的敌人,的确不是中医的反对者 ——“中国8所中医药类大学被世界···

看到一条新闻:中国8所中医药类大学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除名。这8所中医药大学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

【曾海军】作为一种传统的自由意志 ——对丁纪老师《真自由者,必为善,不为恶》一···

我正在考虑研究生下节《哲学前沿》课的主题时,读到了书院公众号上推送的丁老师《真自由者,必为善,不为恶》一文。

【朱高正】孔子与朱熹的精髓在三个字 复兴传统需补短板

2019年11月3日,海峡两岸(首届)孔子后人与朱子后人对话“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论坛在福州举行,台湾学者朱高正作主旨发言,分享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孔子与朱熹的精髓与异同”“新時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基础、补短板”等问题的看法,以下讲稿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有所删节。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