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元明清三朝君主都是赵宋后裔?

南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部在我家乡一处叫五坡岭的山坡埋灶做饭,被元军围困,全军覆没。文天祥吞服下随身携带的冰片,意欲自尽殉国,却因为药力失效,未能死成,被元兵抓住。

【沈顺福 张恒】论理学的实践意义

早期儒家心性理论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原因在于气质之心的局限性。善恶皆有的气质之心的局限性只有在遇到绝对之理后才获得了克服。

【韩星】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

本文通过对《论语·为政》孔子对自己一生回顾和总结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进行解读,试图说明孔子之为孔子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成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是从一个普通人经过漫长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

李太仆 著《四百年灯火阑珊》出版

本书是“儒家的故事”系列第二种。主要遴选并解读涉及两汉儒家历史的重要古文资料(经学),所述涉及儒家重要历史人物。以史籍为依据,以各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为主线,包括董仲舒、班固、贾谊、扬雄、王充、郑玄等人,也涉及受儒家影响颇深的政治人物,如汉武帝、光武帝、新帝等人。将古文经典的学习与学习历史的探寻结合在一起,儒学在两···

周志文 著《论语讲析》出版

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

儒家网2019年度十大好书揭晓

1陈来《儒学美德论》2吴震《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中国政教问题再思》3干春松《伦理与秩序:梁漱溟政治思想中的国家与社会》4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5孙向晨《论家:个体与亲亲》6唐文明《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7陈赟《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论〉为中心》8任锋《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

【白彤东】灵长类动物学家与儒家

一个儒家若是读了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deWaal)的《灵长类动物与哲学家》(PrimatesandPhilosophers,以下简称《灵哲》),可能会觉得很高兴,甚至有一种“沉冤得雪”的感觉。

【颜炳罡 邝宁】“合内外”视野下阳明后学的发展及其分化

阳明后学的分野一直受到关注,王阳明融《易传》《中庸》《大学》合内外思想为一炉,通过创造性诠释“格物致知”以纠宋儒务外而遗内之偏,重新确立“合内外”致思路向,王阳明“合内外”的境界可以说“无内外”,“无内外”之“合内外”是即内即外,即外即内。

【梅珍生】王夫之的君子观探析

从人性论看,性善论是王夫之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君子之德不是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不变结构,它受“智”与“时”的因素影响。君子之“德”与“位”、“禄”等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情势。君子之德在调整人的关系中具有特别的意义。王夫之对传统君子观的改造突出了“智”的关照,突出了个体修德中“人者我之所能”的主体特质,对传统君子观赋···

【丁时照】骂人是个技术活——许石林《损品新三国》读后

损人和骂人有啥区别?损人是以尖刻的言语挖苦人,骂人是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骂人是个技术活,技术含量高的叫损人,技术含量低的叫骂人。

【韩振华】“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西方王船山研究指迷

西方王船山研究经历了从历史-政治研究向哲学研究的嬗变,研究成果总体不是很多,不过,汉学家毕来德和朱利安围绕船山研究展开的一场激烈争论吸引了汉学界内外的广泛注意。

【杨念群】清朝理学、诸子学、今文经学复兴的意义——兼及与晚清政治态势的互动关系

本文根据学界即有的研究成果,分别对诸子学、理学及今文经学在清中期之后的复兴状况做了概要性的梳理。

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孔子文化展,带你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

西汉《仪礼》简、东汉《熹平石经》残石、明代《孔子圣迹图》、商周十供等孔庙礼器……近日,“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240余件(套)精心挑选的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汇集一堂,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传承的历史,讲述孔子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宋立林】梁漱溟乡建理论与儒学基层治理的现代尝试

在近代中西古今的双重纠葛之中,梁漱溟以自觉的儒学精神剖析中国文化,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认定中国的建国之路应该从乡村入手,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儒学现代治理模式的新尝试。其理论的基石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论;而其关键则在于建立“新乡约,新礼俗”。

【杜华伟】当代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初探

古代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存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曾在知识传播、文脉传承、人格培养和社会教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乡党第十

论语乃孔门圣经也。惜时下注本杂乱,血脉难接,迫切需要标准读本。而学以阶圣,当有次第,故这个读本又需要分级。少儿读经以理解语境语意为主,是为初级。及其稍长,则需要以通义理为主的读本,是为中级。未来则需要以通公羊大义,进而以六艺之教而通贯之的读本,是为高级。

王化雨著《面圣——宋代奏对活动研究》出版暨序论

本书以宋代的奏对活动为切入点,分析宋代君臣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以及制定决策的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宋代皇权政治做了重新审视。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侧重分析皇帝与除宰辅之外的臣僚,是如何通过奏对,进行信息交流的。下篇重点分析皇帝与宰辅大臣如何经由面对面讨论,对已经获得的信息加以处理,最终做出决策。作者着眼···

宋立林 主编《新礼乐》第一辑出版暨发刊词、编后记

儒学一定要介入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挖掘传统礼乐的精神需要结合时代需求,甚至可以说,礼乐的传播比研究更重要,至少两者需要并重。对于新一代青年来说,除了要具有公民意识,还需要有教养。教养的培育需要礼乐。

杨国荣 著《哲学:思向何方》出版

本书以哲学的理论和哲学的历史为考察对象,其具体内容涉及对哲学自身的本源性追问、伦理问题的考察、中国哲学以及中西哲学关系的反思、儒学的再思考。哲学对自身的追问不仅围绕何为哲学、哲学何为等问题展开,而且体现于对哲学自身走向的思考。由哲学理论和伦理问题转向哲学的历史,便涉及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问题。宽泛而言,理解中国···

虞万里 著《高邮二王著作疑案考实》出版暨引言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著《高邮王氏四种》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名著。上世纪初,王国维从罗振玉所购得之王氏遗稿中发现“念孙案”涂改为“家大人曰”,遂致疑《经义述闻》引之说为念孙归美,由此引起《述闻》乃至《王氏四种》著作权纷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