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杰】明代中后期的三股实学之风

阳明心学的崛起,开启了明代中后期儒学流变的序幕,结合晚明复杂多变的政事与时局,深刻地影响到此一时期学术的走向。以往,论者多以空疏、浅薄形容晚明的学术,甚至将明亡之过归结于心学。事实上,无论贬斥抑或表彰王学,都不可否认其引发的儒学内部流变,以及与此种流变相伴产生的学术多样性,在晚明光怪陆离的社会历史镜像之下,亦···

【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八有言:“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又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在商汤时期有三千余国,西周时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春秋时有一千二百国,战国时仅有十余国。

【朱汉民】宋学的内圣转向与《四书》学身心工夫

北宋前期的宋学学者均以复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目标,但是,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宋学主流对王安石的政治批判和学术怀疑进一步加深,他们逐渐更为强调内圣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宋儒反对走王安石从《五经》寻求富国强兵的外王路线,转向从《四书》中寻求内圣工夫。宋代士大夫的内圣追求推动了宋学思潮的转向,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四书》···

朱贞 著《清季民初的学制、学堂与经学》出版

通过对清季民初学制、学堂与经学关系的研究,以近代中西学关系的消长为背景,梳理了科举不能容纳西学之后,中学进入新式学堂分科设学的架构,被西学分解重组,以致经学*终因难以调试而被迫退出的历史进程。

孔学堂举办2019年冬季论辩大会,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学与国学”为题

12月1日,2019年孔学堂冬季论辩大会在贵阳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举行。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清华大学陈壁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石立善教授围绕辩题“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学与国学”展开论辩,分享各自的观点,并为现场200多位市民朋友答疑解惑,论辩大会由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张文江担任学术主持人。

【周松芳】许石林整理出版《蒲城文献征录》:一介书生办了一件书生意气的事

按理说,地方上这么重要的一部著作,出版事宜应该齐心协力才能顺利解决,但最后竟由蒲城籍读书人许石林先生,以自己日常写作所得版税稿酬,全额支付了出版费用,并且为了高标准高质量,还额外增加了设计及印制费用。在他人,或许以为是情感付出,在我所了解的许先生,实在是一介书生办了一件书生意气的事。

【余治平】政教合一、官师一体——董仲舒对古代中国“弥漫性宗教”建构之贡献

董仲舒“立太学”、“设痒序”对策的付诸实施,儒家教条开始以有组织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使之逐步成为一种“弥漫性宗教”。董子要求郡守、县令皆成为“民之师帅”,以官为师,以君为圣,这种官师一体的设计为此后中国描绘出政教合一的底色,但也悄悄地把道统糅合进了政统。重建天道信仰体系则面临来自人文传统和整合其他宗···

【丁纪】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

在紧赶慢赶、终于先发后至地成为成都地区第三家大学哲学实体研究与教学单位,也举行了相应的庆祝活动之后数日,四川大学哲学系听到一个消息,陕西师范大学已将其“哲学学院”改名为“哲学书院”。看来,游戏路数又变了,从藏猫猫变成了丢手绢,很好,我们又有机会争第一了。

【吴震 金瑞】宋代新儒学与经典世界的重建

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学新风气,推动了唐宋之际“疑经改经”的思潮发生,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江南儒学”系列讲座之“吾道南矣:儒学的根源性与衍生性”,陈少明、吴震主讲

2019年12月2日晚上18:30-20:30,“江南儒学”系列讲座“吾道南矣:儒学的根源性与衍生性”(2019年第十四场/总第十八场)于复旦大学光华楼哲学学院开讲。本次讲座为会谈形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主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主持。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孔子像落户台湾校园

11月12日,台湾高雄中山先生纪念日举行了隆重的孔子像揭幕仪式。本次孔子像由山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杜月野、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钱启国,联合海峡两岸爱国台胞,侨胞,社团和企业共同捐赠。孔子像高4米、重8吨,在大陆雕刻而成,由山东曲阜运抵台湾高雄。这是目前他们向世界各地赠送的第四十三尊大型孔圣像。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合唱版舞剧《孔子》亮相俄罗斯

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合唱版舞剧《孔子》3日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上演,受到当地观众欢迎。

【彭志】清代方志文庙舞佾图考论

明清两朝修志风潮炽盛,志书中往往有对丁祭祀孔仪式舞蹈过程的记载,但多用字谱,存世图谱较少。

【谢红星】儒法官僚法制理论争辩的当代反思与重构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对新兴职业化官僚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仕宦作为、守法用法进行过充分的论述和争辩。

【段重阳】“诚意”与“正心”:致良知工夫的两种路径

工夫论从朱子到阳明再到龙溪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阳明那里可以得到确认,前者是“诚意”工夫的转变,后者则是“正心”工夫的提出。朱子的“诚意”工夫所体现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即人对自己意念的判断是根据已经具有的“应当之理”做出一个判断,而后“规范”自己的意念使其合于善。

【陈明】帝国的政治哲学:《春秋繁露》的思想结构与历史意义

秦帝国意味着秦以边陲王国君临天下,因此而必然遭遇文化上现实与历史的断裂、政治上国家与社会的对峙。汉武帝困惑的,董仲舒解决的,正是这两大问题。从这一角度解读《春秋繁露》,不仅意味着从周秦之变、汉承秦制的时代转换去理解董仲舒所抱持之文化立场和价值理想,而且也意味着从这一切与我们今天的处境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认定去解···

【刘长焕】北李南刘,黔人之光——集句四首悼念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

刘纲纪(1933年1月-2019年12月1日),男,贵州普定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应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教授的邀请到武大工作至今。

【许石林】从前,哪怕是外地人做官,必视本地前贤如己之先生

许发宏先生发来复印本《三李年谱》,编撰者为清末民初湖北人吴怀清(其先湖北,后迁陕西山阳)。

【许石林】从他们穿名牌、点外卖等等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孩子没前途

记得那年在曲阜,听孔宪鹤先生说:衍圣公孔德成小时候,一次吃饭中嘟囔了一句:又吃白菜。他的嫡母陶氏听了,就让他一天三顿吃了整整一个月的白菜。从此少公爷再也不挑食了,也理解了孔圣人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