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和种子基金举办圆桌论坛,6家组织的青年代表共话“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

青年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是什么让他们走进并亲近传统文化?

“敦行合力 成己达人”, 第三届“敦和·种子基金”年会顺利召开

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敦和·种子基金”年会在杭州顺利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敦行合力成己达人”。

王兴国 著《王船山与近现代中国》出版

全书分为上篇《船山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和下篇《近现代中国对船山学发展*有贡献者选介》。

【邓辉】我与船山先生之缘

我跟船山结缘,研习船山学,不知不觉已二十余春秋了。

【刘无羡】300年接力“发现”王船山——王船山著作出版小史

王船山先生著述宏富,多达近百种,一千多万字。明清鼎革之后,他隐居著述四十余年。生前除青年时期自刻过一部名为《漧涛园初集》的诗集外,其余全未刊行。

【牟钟鉴】儒学在中华文明多元通和模式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著名学者牟钟鉴先生在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收录于《洙泗儒话》。今将演讲全文于此刊发,对读者或有启示。

【苏亦工】“八议”源流与腹边文化互动

“八议”律条自曹魏入律以后,经晋唐以迄明清,成为中国固有法律的鲜明特征之一;但近世西学东渐以来,亦曾饱受訾议。

【任锋】历史政治学的双重源头与二次启航:从梁启超转向到钱穆论衡

新文化运动代表的旧启蒙主义,激励并启发了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大转型。众所周知,梁启超是这一大转型的中心人物,深刻影响了晚清以来的思想界和知识界。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梁启超与历史政治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关性?对于这一问题的领会,也蕴涵了对于历史政治学这一学术构想的自我理解。

江苏省儒学学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无锡举行

12月7日上午,江苏省儒学学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无锡举行。大会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春兰主持,近五十名省内从事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传播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以及来自南京、徐州、常州、苏州、无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老师应邀参加了会议。

【许石林】知识分子凭什么像你期待中的那么傻乎乎?

“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社会评论家托马斯·索维尔推出新作,分别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和战争等六个层面详述欧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导向作用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对当下欧美知识分子阶层普遍缺乏道德责任与底线的现象提出了直接的批评。”(《欧美知识分子为何道德滑坡?》)

【专访】杜华伟: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当代书院复兴的六种途径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解读传统经典?如何做好国学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当代书院又将如何传承古代书院精神,如何有效传播传统文化?2019年11月23日-24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办,海峡两岸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郭平】《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引出故事:唐玄宗注《孝经》倡导“孝治天下”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正在公开展出,这是近年来这一国宝的首次展出。因为没有题款,此手卷身世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此卷为宋代摹本,但是《孝经》确是在大唐开元年间备受推崇的儒家著作,唐玄宗甚至亲自为其进行注释,并倡导“孝治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在汉中举行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首届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与创新大会7日在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誉的陕西省汉中市举行。

【卜宪群】选贤与能政在养民——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二)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我国历史上关于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懂得“官人,国之急也”“天下治,必贤人”的治国道理;懂得德先才后、选贤不易、用人所长的道理;在选贤任能上,不断根据社会阶级变化与实际需求调整用人策略。

【卜宪群】“大一统”和“民惟邦本”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本期开始,学习时报将推出“中国古代治理思想”栏目,总结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特色以及相关经验,供读者参考。

【王恩宝】银冈书院:致知格物,启迪后贤

在东枕柴河(辽河一级支流)犹如巨龙之首钟灵毓秀的铁岭龙首山下,有一处古朴幽静的清代园林式建筑群——银冈书院。

【黄予涵】铜河家风世泽长——四川乐山沙湾的家风故事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是峨眉山余脉与小凉山余脉在大渡河中下游的交汇地。汉文帝时,邓通在此开铜矿铸币,因而大渡河进入沙湾境内,得名“铜河”。

【周景耀】学诗可得“性情之正”

南宋大儒张栻(1133年-1180年)对《诗经》颇有研究,他延续诗教传统,于诗之教化功能多有论述,其认识对今日之文学教育或有启示意义。

【杨珍妮】如何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现代学者往往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理解为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或者理解为获得事物的知识,这与传统的理解是一致的吗?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