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鹏】论罗光生命哲学中的创造观

罗光的生命哲学,一方面是对儒家哲学的改造,用经院哲学的创造观注入其中;另一方面也是对经院哲学的改造,使之融入中国哲学传统,以“生生”观念描述受造物之存在方式。然而,当罗光要将经院哲学“移植到”儒家传统中的时候,则注定了会存在诸多张力,这是重构某种异质哲学体系所必然面对的问题。

【高瑞杰】重启古今之争的背景及现实可能

当前,西方现代性暴露的种种弊端,使得西方人开始反思启蒙以来种种价值观念的缺陷,古典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顺势而起。这种思潮对现代中国如何审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重启中国古今之争的意涵就在于,如何使现代社会的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纳入到儒家道统大叙事的格局中,以实现当代的通三统,并复归王道的···

【付长珍】探寻中国伦理学的精神“原乡”——“情”的概念史重访

做中国伦理学,只有扎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与当代社会生活,打通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才是促成中国伦理思想创发的“源头活水”

【张少恩】郭沫若孟子学研究初探

郭沫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凭借翔实的史料和文献,注重多学科、多方法的交叉运用,从社会背景、生产方式、阶级立场等角度展开对孟子的考证

“汤武革命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1月12日,由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汤武革命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年会”,在山东政协大厦维景大酒店六楼7号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赖尚清】论朱子“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 ——兼论牟宗三批判朱子哲学“心即是气”

应该说,从“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关系,是解决朱子哲学中的心是否属于气范畴的关键。

【林安梧】迈向「多元他者」的一个可能:论「觉性」与「信靠」 ——从《论语》与《···

本论文旨在经由沈清松先生这些年来所提「多元他者」这一重要哲学语汇,去反思儒教与基督宗教的根本论题,并且试图经由「慷慨」与「外推」等方法展开论述。

“大一统”与中国政治——第一届历史政治学年会邀请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19年成立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提出以历史政治学作为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新方向,得到学界积极回应。为推动历史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中心拟定每年举办一届历史政治学年会,讨论一个历史政治学重大问题。年会诚邀国内外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进行跨学科交流,尤其欢迎优···

【科大卫 贺喜】地方文献中的族谱

2019年11月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和贺喜教授共同进行了一场名为“地方文献中的族谱”的主题演讲。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族谱的内容、价值以及族谱材料的主要来源,并主张要把“族谱”当成“档案”看待。贺喜教授则着重讲述科老师所讲的那种族谱,在历史上是如何被一步步发明出来的。这次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贺喜教授主持。

【曾振宇】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孝本论”与“仁本论”

仁是体,孝是用,在“亲亲”“仁民”和“爱物”三境界中,孝只是仁本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础和内在精神。随着孟子“仁本论”的建构,标志着“孝本论”被逐渐淡化。汉唐以降,历代大儒皆自觉尊奉“仁本论”,并从不同哲学层面加以论证。

中国驻喀山总领事赠送喀山联邦大学孔子雕像

俄罗斯首个汉语教研室于1837年在喀山成立。据总领事表示,目前俄罗斯有19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他补充称,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喀山联邦大学的孔子学院成为俄境内研究汉语的重要核心,培养了大量人才。

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一行访问大连连海书院

1月10日下午,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会长兼成均馆儒道会总本部副会长朴洪英,韩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兼韩国孔子文化中心顾问李毓源,韩国孔子文化中心部长兼弘益大学教授全春花,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主任杨雅梅一行四人受大连连海书院张本义院长之邀,来到位于大连金普新区的连海书院进行访问。

【康晓光】活出人生的意义

活到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认识,从向外寻求转为向内寻找,从追求伟大到感悟和享受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不再纠缠伟人与凡人的“差异”,而是去寻找他们的“共性”;不再执着于外界的承认,而是寻求内在的自我认同;既追求伟大和非凡的东西,也要体验此刻平凡生活的美好。

【郭齐勇】芳情不悔说船山 ——萧萐父先生与船山学研究

先生从个人研究到群体研究,发动武大,进而联络湖北学者,配合湖南学者,促进两湖乃至全国学者投入到船山学研究中来。先生呕心沥血,悉心培养、提携了两代学人,从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学长,到现在活跃在明清之际与王船山等学术领域中的吴根友、邓辉教授等。学术靠一代代学人传承。

【吕耀怀 杜华伟】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及其当代启示

个体德性培育过程实质上是社会普遍价值体系个体化的过程。我国古代书院作为私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和官学的重要补充,秉承儒家“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通过特殊的道德知识教授方法、幽雅的道德环境浸润以及积极的道德行为践履

【许石林】这种论文就是小人怀邪,无耻行险侥幸,可是,今天拿它没办法

某生:老师,感觉现实中,一个人读书修养,做人做事,越是秉德而行,越是受委屈、被辜负,那他为什么还在坚持?有人说:读书使人痛苦。为什么许多人一边痛苦一边仍热爱读书?

【朱承】诗酒中的美好生活与思想世界——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个尝试

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

【陈晓杰】王阳明良知说的道德动力问题

通过对“知者意之体”的分析,可知良知可以作为本体而发用,由此推导出道德动力与情感也可作为“用”而源于良知。但仔细审视王阳明对于孟子四端之心的看法,就会看到他完全是从根源以及究极的意义理解四端之心。又由于王阳明倾向于以“知是知非”来统摄理解四端,导致“恻隐之心”等道德感情更多地被理解为“知恻隐”。这两点理解其实与朱熹并没···

【杜华伟】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现代启示

古代书院在知识教育的同时,非常注重通过挖掘儒家经典道德教育内涵、发挥书院教师道德示范效应以及体现书院环境道德育人功能来进行道德教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效果。挖掘古代书院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立林】子思生卒及师承考述

随着简帛文献尤其是郭店楚简和上博竹书的问世而逐渐为学界所重视。一些儒学史著述,也开始改变过去的“孔-孟-荀”的先秦儒学三段论叙述,将子思纳入儒学史。为厘清有关问题,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考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