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梁剑】试问豪杰今安在:从王开祖看永嘉学派一个被忽略的精神面向

居今之世,数百年来高歌凯进的现代文明已经到了某个临界点。展望未来,中国文明在挺立自信之后亟待进一步的觉醒?严中西之辨,忽古今之别,在人类的后经学时代以经学方式“弘扬”儒学,或为今日儒学发展最大之歧趋。孔子生于春秋,而不以鲁国限《春秋》;孔子如生于今世,必不以儒家限中国。人类整体如欲向死而生,必须在根本处转变思想···

【马清源】评李霖新著《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

群经义疏是研治经学的基本典籍,也是传统中国学术的重要根基。时过境迁,现代学者接触的往往是以固定形态出现的义疏版本(以阮刻本及点校本居多)。学者习见于宋代以后经—注—释文—疏编连的形态,多数不会特意去了解宋代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等丰富多彩的经书形态,更遑论它们本身独特的“前生后世”。

正定文庙举行己亥春期释奠礼

钟鼓齐鸣礼乐舞,春仲上丁敬先师。3月11日,正定县文庙举行己亥春期释奠礼,来自省内外的儒门同道、传统文化爱好者、孔子后裔及省会部分大中小学的学生500余人参加了典礼。

【刘学斤】落寞文庙光与影

河北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整理河北历史文化,每每撰写文章刊诸报端,为传承弘扬河北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学斤先生早在2002年起,就对河北境内现存的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整理成文发表于《燕赵都市报》。

【刘学斤】文庙河北存影录

河北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整理河北历史文化,每每撰写文章刊诸报端,为传承弘扬河北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学斤先生早在2002年起,就对河北境内现存的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整理成文发表于《燕赵都市报》。今征得学斤先生同意,将先生早年几篇关于河北文庙的文章刊登于此,以使各位朋友对河北儒家文化遗存有···

【刘学斤】文庙河北存影续录

河北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挖掘、整理河北历史文化,每每撰写文章刊诸报端,为传承弘扬河北历史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学斤先生早在2002年起,就对河北境内现存的文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整理成文发表于《燕赵都市报》。

【吴钩】皇家林苑开放日,恰是樱花盛开时

每年的这个时节,樱花竞相绽放,以“三月赏樱,唯有武大”闻名于世的武汉大学都会如期举办樱花节,开放校园,让游客踏春赏花。

【吴钩】《赵匡胤》的宰相任命状,太好笑了

这篇文章昨天推送过,但由于本人看剧不仔细,将剧中宰相任命状的落款人看成了“赵匡胤”(实则是“赵光义”),导致在这一点上对编剧的批评有误,十分抱歉。

【陈立胜】知情意:王阳明良知论的三个面向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是“知孝知弟”“知爱知敬”“知是知非”(“知”)、“好善恶恶”(“意”)与“真诚恻怛”(“情”)三位一体之概念;在良知所指点的本心全体之中,真诚恻怛是奠基性的,本心在根本上乃是浑然与物同体之感通、感应的觉情与能力;以“是非之心”指点本心乃是王阳明基于修身工夫之考量,点出一“知”字,工夫始有下落处、入手处。

《生命的认知——第五届太湖国学讲坛暨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文集》出版

本书是2017年9月在苏州吴江庙港举办的南怀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文集。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缅怀篇收录纪念会嘉宾致辞,缅怀南怀瑾先生;第二部分分享篇是第五届太湖国际讲坛的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儒释道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脑科学与人文、如何认知自我生命等;第三部分互动篇是南怀瑾先生生前提倡的身心修养与家庭教育答问···

【衷鑫恣】高校国学课程的多寡与儒释道比重调查

本文选取国内七所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普通大学为样本。其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已普遍开设国学或传统文化普及课程;但开课数量较少,多数院校往往限于一两门公共基础课甚至公共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无论弱校强校,儒家文化是重点,道家次之,佛家最少。对此,四大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分别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政治需求、德育教育目标、国际通···

【克利夫顿·马克】尚贤观是恶劣的骗局

尚贤已经成为首要的社会理想。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各个政客都频繁地谈到这个主题,人生的奖励---金钱、权力、就业岗位、大学录取---都应该根据技能和努力来分配。最常见的隐喻是参加竞争的选手必须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得与其功德相符的地位。从概念上和道德上看,尚贤被呈现为与世袭贵族制正好相反的制度,在那里,人的社会地位纯粹···

【吴钩】《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这么编,也太雷人了

最近涮了几集电视连续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发现槽点太多了。我说的槽点,不是指人物故事的敷演、情节的编排,作为电视剧,虚构故事情节是必需的。但在对白、剧中名物、道具等细节处理上,不能张冠李戴嘛。而《大宋传奇之赵匡胤》这方面的差错,非常之多。

【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八佾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杜泽逊 张剑】一流古典名著的合格整理本——读点校本《毛诗传笺》

由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的《毛诗传笺》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第一流名著了,可是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通行的点校本,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中华书局出版的孔祥军点校本《毛诗传笺》,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丛书”,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憾。我和门生分工拜读了这个点校本两遍,明确感受到这是一部标点、校勘都过关的合格的整理本。

【金春峰】《周易》对中国哲学史研究之重要意义——以若干重要问题为例兼论重写中国···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

【杨国荣】心物、知行之辨:以“事”为视域

“心”生成于“事”,“物”敞开于“事”。由“事”而显的意义则在进入人之“心”的同时,又现实化为意义世界,后者既是不同于本然存在的人化之“物”,又呈现为有别于思辨构造的现实之“物”,“心”与“物”基于“事”而达到现实的统一。离“事”言“心”、离“事”言“物”,逻辑地引向“心”与“物”的分离;扬弃这种分离,则需要引入“事”的视域。基于“事”的心物互动···

【许石林】茵陈:值得飞到北方去吃一碗,过季要等一年

乡谚:“正月的茵陈二月的蒿,三月割下当柴烧。”茵陈在正月里发芽,嫩芽灰白色,此时采下来晒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

【吴飞】论康有为对人伦的否定

取消家庭,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点。虽然康有为仍然认为现实社会中的家族制度非常重要,但在他总体的理论体系中,家庭都不是必须存在的,当时中国之所以还需要家庭,仅仅是因为尚未进入太平世。本文从“人为天生”的哲学观和“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观入手,着重讨论了康有为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上持有的观点,认为这样一种思···

【钱逊】宋儒为何选用四书作为基本经典——四书究竟讲了些什么(一)

宋儒为什么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编为四书,取代五经作为传承儒学的基本经典?基本的理由是要接续儒学的道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