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居于第一位,华夏民族价值理念使中华文明充满生命活力,铸造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连续性特征。
《〈周易〉与易学史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周易》研究,从义理和象数的角度阐释《周易》的相关内容,涉及到《周易》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而上学思想、人性论、社会管理思想以及器物论等,并对《周易》进行定位。下篇为易学史研究,具体考察马融、王弼、李鼎祚、杨简、蔡元定、胡方平、韩邦奇、乔莱等的易学思想以及在易学···
近日,由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与济宁市图书馆联合主办“相约经典”四周年活动暨孔子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授牌仪式在济宁市图书馆举行。孔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袁汝旭,传承发展部部长、研究员孔祥安,济宁市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纪文杰参加了活动。
2024年10月27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书生本色——《朱谦之全集》新书发布会暨朱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讲学厅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024年10月13日9时30分,“敬天祈福 国泰民安”2024第六届海峡两岸敬天祈福盛典在泰山天地广场隆重举行。本届活动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指导下,由泰山文旅集团、山东绿地泉控股集团主办,良心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罗浮山国学院、东岳公益基金会等单位协办。北京人文国学院同学承担大会主要礼务和佾舞任务。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阳明心学大会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浙江绍兴举办。大会将以“阳明心学与文明互鉴”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阳明学者、阳明行迹地代表及践行阳明学的教育、企业、社会治理等各界代表近500人齐聚绍兴,共话“阳明心学”践行“交流互鉴”。
该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经”。以“经”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经”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
11月5日至7日,周敦颐遗迹遗址地政协协商协作会议主体活动将在湖南永州市道县举行。
自2022年双11以来,我们一大批湖南乃至全国其他省市的船山研学人,每个月都“学在船山”。我们每一天至少有几十篇心德打卡,每一月有好几篇文章发表,两年多来我们留下了100多万字的船山文化笔记,其中正式出版物有《文学天地——船山少年杯作品集》《梦见船山》《生活船山》,达70多万字。我们很艰难,但一直在追随“岳衡仰止”的船山先生···
明代学术的转折和书院讲学的兴盛是从王阳明开始的。《明史》对此指出:“正、嘉之际,王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所被,倾动朝野。于是搢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王阳明以及王门弟子的书院讲学推动了明代书院教育的发展。
《春秋穀梁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是儒家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然而,相比于同属《春秋》三传的《公羊传》《左传》,历代《穀梁》研究较为薄弱,是三传乃至十三经中最为学者所忽略的一经。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穀梁》学迎来了重要发展契机,取得了较大进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穀梁》学研究任···
有清一代,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又是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长达两个半多世纪的进程中,可谓升平与动荡、有序与失范、理想与落寞等相互交织,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历史画卷。尽管其间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然客观而论,许多历史遗产或资源也值得正视。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是明清学术转捩的重要学人。清史学界对孙奇逢一直都有关注和研究。清史《儒林传》在历时百年纂修史中对孙奇逢有持续的记载,这是孙氏官方学术形象的重要内容。在清史《儒林传》纂修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多达八个成形稿本,其中均有对孙奇逢的记载。从阮元创办《儒林传稿》开始,孙奇逢即被立为正传,在整个清···
“汉宋之争”为清中叶学术史的一大聚讼问题。学术界关于“汉宋之争”的既有研究多从汉学家的立场出发,主要关注汉学家对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而对理学阵营的声音则较少关注。笔者以为,从理学家的角度对“汉宋之争”进行反思,厘清宋学家批判汉学的学理脉络,或许能更好地把握“汉宋之争”的关键所在。
10月20日,由孔子研究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彝伦讲堂第三讲,在北京举行。活动以“儒学的海外传播与文明互鉴”为题,以会讲形式展开。
10月25日,“春秋讲坛”总第129讲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吴明主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兼论科举制度的当代价值》。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孔德立主持讲座。
承蒙屿澂先生约稿,拙文《书道生生:蔡邕书论中的生命工夫》发表于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2024秋季号。文章是对蔡邕书论三篇《笔论》《九势》《篆势》的疏解,现分享其中第一部分即《笔论》疏解于此,请网友批评指正。引用请以《中国文化》纸刊为准,完整论文亦请见纸刊。
中國人之於宗教的態度,本質上是由這些年大家應當意識到了,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本質上是英語民族的民族主義,是海洋國家的世界霸權,別說普世,連歐洲,連基督教世界都不足以代表。性善論決定的。
天命,《易》《書》《詩》所述也。
在2012年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三亚学院创始校长陆丹博士论及中国大学“一以贯之的一点坚守”,一一讲明“大学学为大”、“大学学为尊”、“大学学为重”、“大学学为荣”、“大学学为用”,最后止于“大学学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