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杭州 共探章太炎学术思想国际化传播

10月19日,章太炎研究中心第二届小型学术工作坊暨《章太炎研究》集刊创刊交流会在浙江杭州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开幕。活动汇聚了来自国内十多所高校的章太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及章氏家族后裔,共同探讨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并就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

【专访】美国汉学家顾史考:先秦思想醇厚如美酒

今天,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重要作用。穿越千年时间长河,先秦思想在多方面对当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为全球文化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也为现代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个人修养与道德教育等提供有益启示。

【杨阿敏】名学者论研治《礼记》之方法

《礼记》是西汉戴圣所编选的一部书,取材广泛,来源不一,全书编次错杂,并无完整严密的体系。初学读之,未免茫无头绪。

敬德书院成为引领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研新高地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满足高品质海淀教育建设要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于9月26日在京举办“以文化人成就良师——敬德书院秋季会讲暨办院10年研讨会”。

讲座纪要 | 毕游塞:儒家复兴与想象力——借助保罗·利科哲学的一些思考

毕教授的研究致力于从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旨在理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影响力,今天的讲座即与此相关。

【刘强】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当代启示

钱穆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历任多所大学教授,著述等身,弟子遍及海内外。钱先生一生学问,有其皇皇1700万字的近百部著作可以为证,而其一生事功,不妨说尽在新亚书院。欲了解新亚书院的历史,有两本书可供参考,一是《新亚遗铎》,一是《师友杂忆》。

【崔海东】朱子道体补诠——以本体、形体、体用与实体为中心

通过对朱子道体的几个相关概念作进一步的疏解补充,可以发现,朱子在阐述其“道体”思想时,除理气关系外,还着力分辨本体与形体、本体与发用,并专门提出了“实体”的概念。

【布拉德·伊斯特】现实的馈赠

本文介绍了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 Borgmann)对公共哲学的探索。

【约瑟夫·里维拉】我是个幻觉吗?

维尔曼的立场说明,我不是一件物品或者拥有自动性但与其他任何人没有任何关系的稳定实体。相反,他论证说,只有在我的叙事被理解为我参与其中的相互讲故事的结果的情况下,它才能说得通。

【拉里·麦克科劳斯基】拒绝上千次的死亡

现实是在你不再相信时仍然走不掉的东西。----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

【西奥多‧达林普尔】饭桌上的罪恶

有消息披露备受尊重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多多少少是在纵容或默许第二任丈夫杰拉尔德·弗雷姆林(Gerald Fremlin)持续不断地性侵她的女儿,这实在令人感到震惊。

【佩德罗·布拉斯·冈察雷斯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中的反叛

已经不再有主人公了;只有异口同声的合唱。---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

宫志翀《人为天生:康有为三世说研究》出版

全书展示了近代中国的文明变局和经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在康有为这里产生的碰撞。康有为不再是传统颠覆者,而是一位站在古今之变的关口,守护文明传统并重构文明价值的“经师”,通过把传统提炼为一种知识和价值的体系,使之有思想的力量消化和应对现代世界带来的冲击、应对中国当时的文明危机。

【惠江南】理学何以经世?——评孔妮妮《真德秀研究》

毕竟,只言独立形态的性命之学而不及经世致用则为空疏,同样,只言经世致用而不及形上道体,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如此,本书整体上来说瑕不掩瑜。作者选取真德秀作为个案研究,通过揭示真氏在朝堂和地方上的理学实践,借以厘清朱熹之后理学在社会各个层面不断延伸的发展脉络,突破了现有研究多拘于理气心性等常见命题范畴的局···

【王达三】中国没有什么“古典学”,更没有什么“中国古典学”

起初以为,在声势浩大的“国学热”背景下,设立“国学”学科或专业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不会久远。但新近发现,“国学”学科或专业没有设成,反倒是出了个“中国古典学”专业,据说是取代或覆盖了“国学”专业。开始还以为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觉得这大体是成立的。仔细确认名称后,感觉还是较多较大问题值得讨论的。

【李会康】东宫看汉家制度初纳儒术

汉高帝朝东宫是关乎汉家制度存续的核心建制,既体现了帝室吸纳周秦故事的传承理念,也展示出对儒学礼制的包容态度。汉高帝因利乘便设置太子及其从臣职能,东宫礼制因而呈现出“便宜”的特征,儒术因以礼学之长为高帝所用。儒生受命教谕东宫后,将“宜适”之礼引入帝室。与高帝杀伐果决不同,东宫展示出汉家政制温和的一面。

【陈彦军】儒教之辩与民间信仰活化:以萧太傅信仰为例

陈明则从建设的视角提出,以理代天的理学的兴起反而造成儒教“无根偏枯”,因此需要从公民宗教视角重新理解儒教。笔者的闽台萧太傅信仰研究部分印证了陈明的观点,进而表明民间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复杂历史变迁和多样地域环境下,由生存繁衍而产生的多种需求自然衍生的结果,同时与宋明理学兴起并推动中国社会整体儒教化息息相关。

【吴瑶】张载“知”论存在两重性吗?——从“知”的生成谈起

张载思想中并非存在两种“知”的生成方式,由此产生孤悬于闻见之上的德性之知和合内外的见闻之知,而是由“心”的不同状态产生由本心和私心分别所发的正大之见与私心妄见,此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根源。

姚洋、秦子忠著《良治:来自儒家政治的启示》出版

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模式,让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政治哲学,也是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总结。本书回到先秦儒家,从儒家经典著述里发现和汲取养分,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方···

【杨国荣】陈荣捷、萧萐父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从早期先秦的礼法之争,到明清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剧变,再到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等,都构成了我们的研究背景,属于源头性的内容。今天,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愈发错综复杂。从中国哲学的研究看,这无疑也是需要关注的思想之“源”。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