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重脉络之中,从经学的性质、功用、历史变迁及其所遭遇的问题着手,认识康有为经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与局限,力图对康有为一生学术进行贯通性、整体性的理解,尤其是对康有为学术思想中表现出的抵牾之处和几次重要的思···
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春秋卫国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附从州吁,密谋发动政变,刺杀桓公自立。石碏忍无可忍,联合陈国,抓住了州吁和石厚。州吁最危险,立马就被杀掉了;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大家都下不去手,还劝石碏念在父子之情,放过儿子。
今天非常荣幸受邀参加「面向未来的经学与礼学」学术研讨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兴诗成乐,下学上达》。
不蹭热点,也不站队,只是略为记一下昨晚的诗经日课中讲《邶风·旄丘》直播中讲到的一点意思。
清华简第十四辑所收的《成后》篇共由9支简组成,是一篇已经佚失两千多年的珍贵典籍,与西周前期的历史密切相关。整篇简文内容典雅古奥,语言风格与史墙盘有些近似,不易索解,加上多支简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更增加了释读的难度。
“解决了古人的智慧之源,这是我的两个主要贡献。”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冯时看来,“智”是识字的积累,“慧”是观天的悟性,而自己学术生涯中,在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方面的建树,正对应着这两个方面。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诗教,本指“《诗》教”,是指孔子以《诗经》为教材传授知识,培养弟子优良品质。后世“《诗》教”逐步拓展为诗教。
为了更好弘扬无锡国专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唐文治先生及国专诸位名师师德师风,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在2024年11月推出“文治之路”city walk专线。
乙巳年初春,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台湾)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开启了2025年的大陆之行。
“四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本书收录宋元明清时期对“四书”研究、笺疏、增释、订补、校注等方面的文献三十六种,所收文献均为底本珍稀、文献价值较高的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包括宋吴真子《四书集成》、元萧镒《四书待问》、明季本《四书私存》、清傅以渐《贞固斋四书义》、清王吉相《四书心解》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
本书基于儒家内在超越概念,提出了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
“四书”之名,肇始于南宋大儒朱熹,他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择出,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就此儒家“道统”慧命开启了新的传承,并对后世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睽,小事吉。
书院是古代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研究、创造、积累与传播。
书院课艺,指书院生徒考课的试卷,也叫课作、课卷。现今存世的书院课艺,皆为清代作品,估算起来,其数量相当可观。但因课艺皆为生徒所作,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历来很少受到重视,往往任其散佚。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郑刚中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喜读书。南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及第,授左文林郎、温州军事判官,后得秦桧之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天下观念的通论。全书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为“极”的观念史,在天地之学与儒学、象数与义理的交互中,探讨“太极” “北极” “无极” “中” “周行” “形势”等观念的群体演变;二为天下观念的古今之变,尤其是世界枢纽(古称:天下之极)观念从两汉至晚清的转型。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线后,再次火爆,其宣扬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念也引起人们的争议。有人感叹“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个人都没法主宰命运,相反是被命运所主宰,如人们常说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