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呼唤正统儒家登场

最近几天儒群(或传统文化群)的表现令人失望,其底色始终是左右之争,没有中道立场。右边的说人权高于主权,乌克兰是多么正义,老米是多么伟大,引用的多是牟宗三儒学。左边的则说俄罗斯是吊民伐罪,引用的则直接是周礼、春秋。儒家之所以勘忧也!

【韩星】仁者无敌——儒家的战争观简述

孔子作《春秋》就以“春秋大义”评判和讥刺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战争和罪恶。他不主张对外侵略和征服,而提出“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国与国之间应以“和为贵”(《论语·学而》。

【孔祥安】中庸:儒家的至德要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极其推崇中庸,《论语》《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孔子明确将中···

【吴钩】《千里江山图》的宋人生活细节(之二)

在电力发明出来之前,古人很早就使用水力来驱动机械,用于手工业生产,比如用水排给熔炉鼓风,用水轮带动纺车,用水碓舂米,用水砻给谷物脱壳,以水磨为中心建造磨坊。研究中国水力机械历史的学者发现,从传世的宋元画作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驱动水磨的卧式水轮或竖式水轮,其中就包括《千里江山图》。

【杨逢彬】春秋时的山东晚春不能下河洗澡吗? ——谈谈《论语·先进》“浴乎沂”

在《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有这么一段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叶文举】荔泉书院:邓恩铭烈士成长的摇篮

荔泉书院是贵州省荔波县历史上第一座书院,同时也是荔波县历史上最重要的书院。它创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当时的知县蔡元陵为了兴办教育,在城西街孔庙的左方动议修建书院,并先题其匾额为“荔泉书院”,书院由此得名。可惜因财力有限,荔泉书院在蔡元陵的手中并未动土开建,直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任知县武占熊投入充···

【苗贵安】“三到”读书法,“心到”最重要 ——左宗棠的读书治学之道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左宗棠早年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受教于推崇经世致用的宿儒贺熙龄,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治学方面的一···

【杨飞】《尚书》中的德政思想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

【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言“政事”而成“文章”

文字和国家出现后,官文书便应运而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运转的重要凭借。早期官方文书的命名、形制都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至秦始皇,为彰显帝王权威而设定诸多专称,天子号曰皇帝,自称朕,其命曰制、令曰诏。

【谨度】呼呼儒家登场,抵制丛林法则,强调以德为先

《尚书》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乌克兰是自作孽,俄罗斯又何尝不是自作孽。老子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美国则是首恶,当遭天譴。不是不报,日子快到了!

【余东海】儒家的秘密和人类的伟大

儒家没有秘密,没有秘传。但是,其理“放之则弥六合,卷子则退藏于密。”道及高处,微妙隐微之极,极高明而尽精微,非语言文字所能尽,非上智者、尽心者难以领悟,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思议。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能领悟者亦寥寥也,遑论其他人。这就是不隐而隐,不密而密。称之为秘密,亦无不可。

“传孝道精神 扬闽都文化”2022年拗九论坛在福州举行

为了更好地宣传“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表达有福之州人民对构建新时期文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2月24日,“传孝道精神扬闽都文化”2022年拗九论坛专场活动在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举行,省市相关领导、闽都文化专家、学者代表、台湾青年、在榕台胞、海外侨领代表、媒体代表等共同参与研讨。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儒学专项研究生共同课开课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会理事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院长靳诺出席并致辞,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国承彦线上出席活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会理事、联合研究生院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皓出席开课···

【吴妍瑾】漫谈文物中的饮食文化:从钟鸣鼎食到人间烟火

饮食是从古至今人们生活中最基本亦最为重要的活动,饮食文化也成为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有许多深刻的理解,例如《礼记·内则》中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即提倡顺应四时的饮食烹调,可以一窥古人的养生观念,有些“天人合一”的哲思蕴含其中。

【聂鸿音】西夏文献中的孝行故事

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自古就被视为“君子”首要的道德标准,正如《论语·学而》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两千多年来,中华大地上传颂着各式各样的孝子故事,古人就此编写过多种以“孝子传”为题的书籍,宋代以后的墓葬里也经常保存有大量相关题材的石刻图像。这些故事流传多年后经元代人选编,最终定型为人尽皆知的“二十四孝”。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