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溯北宋教育家胡瑗及其所创湖学文化根脉,2022年7月6日,湖州师范学院“千年湖学”创新实践团24名同学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湖州南郊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胡瑗先生纪念园”瞻仰了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学”创始人——胡瑗先生。
曾巩(1019—1083年)是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古文家之一,他的《南轩记》是一篇自勉性文章,也是宋代较早明确表现士人耕读生活的记文。读此文,可以了解曾巩的人生志趣与道德追求,也可看到他在清寒生活之中持道自守的自我训诫。
2024年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也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
中国是一个重礼、守礼的国度。经学家孔颖达在为《春秋左传》作注解时曾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礼仪在规范社会行为、构建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提升道德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诞育、成人、婚姻、丧葬、祭祀等与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礼仪为突出。诞育、成人、婚姻、丧葬、祭祀等人生礼仪的历史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仪式的过程、器用、服饰、空间、角色等,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内涵。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作为以经学研究特色又具有现代学科内涵的人文科学综合性研究基地, 致力于打造经学与人文研究重镇,呼应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和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脉动,并努力展现新的时代意义。
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
本书是关于巴蜀大儒刘沅(1768—1856)的研究专著。刘沅被后世尊称为“川西夫子”。作为一位生活于朴学昌盛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却以宋学方法解经;作为远离当时学术中心的一乡善士,却为了“回归孔孟”,以一己之力完成对儒家所有经书的重新注解;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道德君子,他将毕生心血献给脚下的土地和普通士人民众,成为扬慈善、兴文···
自宋真宗时代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实现了百年和平,宋王朝最大的边患,不再是辽国,而是西夏。西夏虽是弹丸之地,却让宋王朝吃尽苦头,直到宋神宗继位。
2024年10 月20日,一场旨在探讨书院复兴的“陕西书院复兴活化和发展研讨会”在关中书院举行。研讨会邀请陕西省传统书院山长、新型书院负责人、文化旅游主体、投资主体、高校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等多方人士参加。
10月19日至22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名誉主编、《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教授于10月20日上午作为两名中国学者代表之一,以“儒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及其现代转化”为题作主旨演讲受到高度评价。
书院是古代文明的象征,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制度、组织形式、办学方向,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即“私学”与“官学”,书院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以私人创建为主,官方资助为辅的“私学”形式,是传播中国文化、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交流学术的一种社会进步的组织形式。
霜降节气既为秋天的终结,也是新冬的开始,此时节大自然处在一个向冬天过渡的阶段。
2024年10月19日上午,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际儒联会长孙春兰主持。
董仲舒研究文库是依托《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和董仲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将相关重要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董仲舒研究系列辑刊。该文库由董学大家、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和秦汉史研究名家、北京师范大学蒋重跃教授分别作序。董仲舒研究文库填补了董学研究系列文集的空白,是董学研究最全、最权威的文库资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