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陈荣捷、萧萐父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从早期先秦的礼法之争,到明清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剧变,再到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等,都构成了我们的研究背景,属于源头性的内容。今天,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愈发错综复杂。从中国哲学的研究看,这无疑也是需要关注的思想之“源”。

【冯晨】论孔子仁的实现方式

孔子的仁没有先天的善性作为生成与实现的基础,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灵”以为发生前提和发展基础。就个体生命而言,仁发端于道德情感,完成于礼的规范。但在社会现实中,个体的情感和礼之间还需要义的介入。

【儒家邮报】第40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5年〔耶稣2024年〕10月23日

【孙海燕】明月不归沉碧海——悼念成中英先生

《列子·天瑞》记曰:“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成中英先生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而“生无所息”的一生。如今,“明月不归沉碧海”!愿他在那彩虹隐约的天堂之岛,得到最好的安息!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单章研究包括分析、综论两个层面。从分析的层面看,直面当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构成第一、二节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构成第三节的力命之辨;唯有经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达成自身的和谐。从综论的层面看,以“反求诸己”为功夫,可谓传孔子、曾子之说;以“天下归之”为功效,可谓“承上章而言···

【肖群忠 宋晓宇】“孝”为“仁”“礼”之本论

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爱的有序推扩;孝是行仁的实践起点。孝为礼之本:孝是礼的人性内在根源与心性基础;礼之敬意源于孝之敬亲敬祖意识;孝之祭礼是培育强化人们敬意的根源和途径。

左志南 著《两宋之交理学道论嬗变与诗歌流变的双向考察》出版

本书以两宋之交湖湘学派、龟山学派、江西诗派道论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三大群体的学术思想嬗变过程,详细考察了三大群体学术思想嬗变影响下的诗学观念与具体创作。本书从两宋之交儒林学者与文苑士人的交往入手,以该时期突出之美学风格、凸显之文论话语与该时期理学的关系为对象,寻绎理学与文学交互影响的方式,通···

徐刚 主编《溯源以求真——早期中国的经史之学》出版

经史之学,本质上是考古求真之学。我国的传统学术,到了清代,由于语文学的进步,逐渐具有了现代科学求真的特质。

【王文远】湖学与宋型文化

宋型文化是清人从治学方法角度提出的相对汉学而言的一种新的文化范型,它的底色是宋代儒学。宋代儒学是儒学的第二次创造,是汉唐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集大成,也是对先秦孔孟儒学的自觉继承和转化。

【张亚军】湖学的生态观念

作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大儒胡瑗开程朱理学之先河,以“明体达用”为核心教学理念执教湖州,形成一套“有体有用有文”的系统育人模式,注重培植根本、启发潜能、各顺其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世称“湖学”。

【刘丰】胡瑗《洪范口义》的时代精神

《尚书·洪范》篇记载的是箕子向武王传授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洪范口义》虽然仅是宋学先导胡瑗的授课讲义,但在北宋“洪范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无论是解经的方法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宋学的特征与鲜明的时代意义。

【朱汉民】胡瑗的苏湖教法与宋代书院

胡瑗是宋学的重要开拓人物,他通过复兴师道创建苏湖教法,推动了宋代书院的发展。宋代书院从兴起到大盛,代表了宋儒复兴师道而重建政教文明的理想追求。

【孙广华】湖学与社会治理

湖学的社会治理思想以胡瑗为典范,主要承继孟子“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理念,强调仁义道德的“内圣之学”,注重理想社会建构的倡导和实践,首开宋代学术“内圣外王”风气。湖学的社会治理思想承前启后,接续传统儒家的社会治理观念,奠定了宋明理学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刘正武】胡瑗“湖学”与江南经济

宋代庆历前后发生的学术文化转型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正是胡瑗“湖学”等大量学者的努力,助推了北宋实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并付诸“王安石变法”的施政实践,促成了南宋事功学派不断兴起,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儒学理论合理性树立起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王新春】胡瑗与易学

在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型过程中,胡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其易学承先启后的成就密不可分。胡瑗传世的易学著作,为倪天隐整理的《周易口义》,《四库全书总目》将其与程颐《伊川易传》视为“始阐明儒理”的义理易学标志性作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