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荣根】现代法治非法家之治

无论是“尊主卑臣”、君主“独断”“独制”的法家之治,还是“专任刑法”“重刑轻罪”的法家之治,都与我们追求的法治风马牛不相及;帝制中国时代的统治者欲长治久安也不得不倡行“礼法之治”,而不敢效仿秦代法家之治。现代法治不是法家之治。

【刘昕杰】法与时转则治:陈启天“新法家”思想析论

作为新法家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将近代中国所处的世界称之为“一个大的新战国时代”,他认为应当发扬在战国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法家思想,才能适应新战国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

【王心竹】浅论先秦法家对儒家德治的批评——以商鞅、韩非为例

法家明确反对儒家的德治,将其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同时,与儒家对君主提出道德要求相反,认为君主之德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而法家之所以重法,反对德治,在于他们认为人在本性上是自私和功利的,必须以强制性的法加以规制。法家虽然反对德治,但并不完全是非道德主义。

【余治平】“荀子入秦”:何以成为一次文化事件?——儒者直面法家治理的精神体验与思···

荀子最先从强秦的一派繁荣中看到了其灭亡的迹象,而“唱衰”秦国,矮化秦政。而随后不久强秦帝国的轰然倒塌、关于儒法孰优孰劣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实践,则更说明“荀子入秦”堪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

【王正】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

荀子的礼与法家的法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礼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

【黄启祥】法家政治与儒家政治的时间特征——兼评《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的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的论述。透过它所拓展的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的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基于亲子间的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