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凡】简评“‘尚书’源于礼仪”说

相对于其后的断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材料较少。尽管近些年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例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和部分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但史料匮乏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这就使得先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也为创立各种学术主张、由已知探求未知提供了条件。

【专访】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钱宗武:探索《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新范式

汉字,是华夏文明最显著的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富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华夏文明的密码,又是打开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汉字是独特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字里有乾坤”“一字一世界”,其形音义及其发展演变蕴藏着复杂而神秘的文化信息。《尚书》是汉字记载的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不仅保存了汉字有些现已湮没无闻的构形义,···

【张怀通】“尚书”源于礼仪说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虞、夏、商、周的政治文献及其汇编。今天所见文题俱在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的《康诰》等28篇、今本《逸周书》的《世俘》等59篇,以及清华简书类文献的《摄命》等十多篇。这些“尚书”中可信度较高的篇章,如《康诰》《世俘》《祭公》等,其形成多源于当时的献俘礼、封建礼和养老礼等礼仪。

近代中国《尚书》研究史亟待整理

《尚书》是五经之一,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道之本”。中国古代的《尚书》研究起自两汉递至明清。近代以降,随着历史和学术语境的巨大转变,《尚书》研究也发生了变化。

【张清俐】由“纯文学”向传统文章学转向——发掘传统《尚书》学新活力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