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明传统中,鬼神虽极其神秘难测,但又是与天道和礼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西方哲学与宗教传统将神的问题转化为精神性存在等哲学问题,鬼被遗留在炼狱和巫术的剩余文化中,却始终无法清除。
2021年10月24日下午,第十一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先进》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书院院长助理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担任与谈人。五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
“道统”在先秦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其中包括以传“心”为内容的“内在性道统论”和以传“中”为内容的“外在性道统论”。从历史语境看,先秦时期的“道统”之关键不在于内外之辩,而在于政治正当性之证成,这也是其目的之所在。
《礼记》之气论的自然哲学意蕴,主要体现于阴阳五行框架内的物理性之气、生理性之气以及二者与礼乐的产生、实践及义理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形成“以气释礼”的礼学解释学传统。而在礼学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其以气论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与春秋以来日益强烈的人文理性精神相汇通,构成了推动中国思想与历史理性化发展的重要理论···
现存十五《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中国的礼乐制度和政治文化传统。先贤以礼乐作为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这成为风诗最主要的合法来源。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音律标准被抛弃。最终,经过孔子删订,《诗经》成型,被奉为儒家经典。
从孔子开始,历代儒者不断阐发礼乐的内在精神,如仁、孝、义、情、恭、敬、让、中、和等。有价值基础、内在精神与完美形式的礼乐,其目标是培养道德,提升人格,内外交修,修己治人。当今礼乐的复兴要把握礼乐的价值和精神,防止流于形式的繁复和奢侈而丧失其精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礼乐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