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之】学习在于明道 读书重在修身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既是一部讨论哲学、社会、政治、伦理、教育问题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讨论怎样读书学习的书,其中有30多章讨论或涉及读书学习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读书学习的深刻见解,还可以学习他们关于读书的许多有益方法。

【陈立胜】修身是否终将进入一个“终结的时代”?

儒家修身学最早见于《五经》,经历了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圣”为目标的“心灵操练”两个不同的时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中,儒家修身传统被转化为培育“新君子”(国民、公民)与“新圣人”(“革命圣人”)的精神资源。

【杨国荣】荀子的修身思想

修身和为学之间的关联构成了儒学的重要方面。为学首先以超越自然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其目标。这一意义上的为学首先意味着提升人的理性能力。按照荀子的理解,正是这种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单纯感性的冲动,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

【刘承华】“修身”张力下的礼乐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的内在逻辑

“礼乐”是由“礼”和“乐”两个概念组成,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中的礼乐,既有两者连称,如“文之以礼乐”(《宪问》);又有分而言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等。这里的分而言之,即有对举之义。到荀···

【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

儒家修身学最早见于《五经》,经历了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圣”为目标的“心灵操练”两个不同的时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中,儒家修身传统被转化为培育“新君子”(国民、公民)与“新圣人”(“革命圣人”)的精神资源。当今,我们正在步入另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人禽之辨”的2.0版本(“人机之辨”)的时代,如···

【殷慧】宋明理学视野中的修身以礼

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原始儒家推崇的六经,皆以礼为本;到宋代礼义的提升,理学话语的展开,最终标志是《四书》辑合成书。无论是理学和心学,均致力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而礼义的突破最终落实为心性修养工夫和家礼的实践。从宋明理学视野中探索的修身之学,一方面就经典世界的创发而言,《四书》文本的相互关联与诠释,从《礼···

【张美宏】养欲与成圣——荀子论人的实现

基于理想生存秩序的营建,荀子提出自觉“礼义”“师法”对人而言是一种必须。通过“礼义”“师法”的导引,不仅使“欲”的满足有了相应保障,还使人在生存向度上避免了因“逐欲”而导致的没落。在生存筹划方面,人可以通过自我立法结成强大的伦序共同体,使其作为类的胜出成为可能。人“最为天下贵”,这意味着人不可沉沦于普通之物,而是应该有更高···

【张文珍】儒家何以重修身

修身,就是修德,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把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基础与根本。修身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其内涵是通过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张永路】家风之正在齐家,齐家之要在修身

“齐家”是《大学》“八条目”之一,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一般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我道德修养的实践层面,并遵照家、国、天下的顺序依次展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