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的意义

「家文化专栏」将定期与大家分享家庭文化教育、当代家庭面临的切身问题、以及如何与家人共同建设和传承家道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与当代家文化的重建去振兴家道,培养社会根本的善良之源。

清明节:拥抱春天的仪式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它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苑利】清明节的传承密码

与其他节日不同,清明是由三个传统节日融并而成的传统节日。历史上,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这三个节日离得很近。这就犯了一个大忌讳。在汉语中,“节”的本义是“竹节”的意思。竹子要想长高,就必须有节。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有张有弛有板有眼有节奏。而这个节奏的“板眼”就是“节日”。

【许石林】谁说人年过七十清明节不上坟?

有些人以偏私之见,明显错讹和歪曲、破碎的言语,会危害风俗礼仪的正常传承,对此,就得有人出来说话,将其纠正过来。从前这些事都是由各个地方那些有经验的老人做的。可是,时至今日,“欲问其事,故老尽矣!”

【韩星】挖掘清明节文化意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清明本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祭祀礼俗历史悠久,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史书记载,清明礼俗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李竞恒】清明节话庙祭和墓祭:后者起源于唐,与家族共同体观念削弱有关

庙祭是一个维系若干死者作为小共同体的结构,体现的是死者死后呈现为家族共同体,无论一个君主或贵族再了不起,他的权力来源和成就也归属于这个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凭借这个共同体的网络结构和历史惯性,个体的权力受到习惯的制约。而墓祭则主要是面对死者这一个具体的个体,是脱离了家族共同体和习惯约束的个体。

【王杰】“三节”相融的清明节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日是怀念、祭奠、铭记、感恩的日子。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与天气物候的变化有关系。《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春分后的十五日,传统意义上是指冬至过后的第108天,即发生于仲春与暮春相···

【贺为民】清明节溯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护送他逃亡。在重耳饥寒交迫昏倒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郑州文庙举办清明节经典诵读活动,缅怀先祖、礼拜圣哲

3日,一场清明节经典诵读活动在郑州文庙举行,现场百余名学子集体诵读《道德经》《孝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旨在通过诵读经典,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许石林】怎样过清明节:记住这四个字,可以了

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