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四月十五日(西历2023年6月2日)下午,由钦明书院主办的第十五期“云切磋”线上活动顺利举办。活动主题为“儒学在近代面临的困境——从清末民初学人对《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解释谈起”,活动由四川大学哲学系吴瑶老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练亚坤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庞令强、杨佳秀作为评议人。
“不可使知之”便可理解为现实中不适宜民众的、民众不认可的,应当放手让民众使用智慧寻找解决方案。综上,“民可民不可”可考虑这样翻译:(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可以做的,任由民众去做;民众不可以做的,任由民众使用智慧去探索。这样理解或许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传统注疏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是一贯的,也是正确的;现当代出现的十七种句读则是不对的。古人注疏不存在所谓愚民说,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愚说。“愚民”与“民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训释呈现出愚民说与反驳愚民说的两派斗争,愚民说的流行其实是时代思潮的产物。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