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的传统书院自唐末五代诞生到清末改制,经历了千余年。士大夫的经世情怀使他们和传统书院相伴而行,在他们的坚持和推动下,书院仍然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对中国文化传承、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士大夫作出了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理学家朱熹生前郁郁不得志,身后却极尽哀荣,元、明、清三朝都将他的学说尊为正统,于是程朱理学完成了从一门在野政治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的跳跃。
明代士大夫能够认可商人、商业的社会功用,肯定经商治生满足家计的合理需求与资国通货的正当价值。还有士大夫从“尽心”视角出发,着眼于商人在裨益社会人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张四民“异业同道”,阐发“义利相通”理念。他们以是否践行社会“公义”作为考量商人道德事功的尺度,尤为看重其理财经世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