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发】传承升华中国早期优秀思想观念

中华文化的原典时代,或许可以上溯至由《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记载又为先秦诸子百家所追述的尧舜时代。无论作为古老的传说时代还是作为历史实在,自尧舜时代直到百家争鸣时期,经过上千年积累与传承,最终形成了集中承载和体现早期中国人生存方式、生活理念、精神诉求、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

【专访】杨庆中:《周易》与中国哲学(上)

文化自信开启了文明自觉,而脱离了经学的中国哲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中国传统“经学”则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口。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反响热烈。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主讲的“《周易》古经对孔子···

第六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12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文化书院联合主办,北京启明星辰慈善公益基金会和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练项目组共同协办,北京三智文化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六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胡艺华】新时代新“七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绕不开而又常谈常新的大众话题。数千年来,“七夕节”以其美好的情感愿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唯美的人文意境、通俗的话语表达,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在时代变迁中继古开今、不断延展,成为中国传统爱情主题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霍嘉西】汲取传统文化“体证性”教育智慧

西方教育普遍重视对科学知识技术内容的传授与学习,但也存在着推崇间接学习、观察学习和表征性学习的弊端,容易产生脱离生活实际、缺少领悟践行等严重问题。我们应该相信但不能迷信实证研究,不应过分夸大实证研究的功能。弘扬体证性思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吸纳更多西方先进做法,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学理···

书法篆刻展、传统文化周、传统冠笄礼,兰州大学国学社2019年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书法篆刻展”、“传统文化周”与“传统冠笄礼”,三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都向全校师生们展现出历经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化之美,令人神往。

【朱玉芳】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教育

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我们从小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学习传统文化后会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加之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导致部分人失去人生目标,陷入迷茫与困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高校教师,结合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我认为应将传统···

《九九消寒图》绘红梅、聆听二十四节气主题讲座、学包饺子……同济大学这样过冬至

“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聆听二十四节气主题讲座、学包饺子、品鉴自己亲手包的饺子……21日,在中国传统节气“冬至”到来前一天,同济大学启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150名学子分别齐集该校四平路校区西苑食堂面食部、嘉定校区春禾苑食堂面食部,通过耳听、手动、口尝等多种感官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德治何以可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德治与法治”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系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资助成立的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团队以“德治”与“法治”两个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多角度剖析的研究方法,厘清“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从而构建具有当代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的中国法治体系。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