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国】论孔子性与天道思想的情境化面向

天道、性命等观念代表了儒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先秦儒家尤其是孔门之仁学,并不注重对天道、性命等观念进行客观学理的论述,因其认为天道、性命并非现成的和外在于人生命的客观存在对象。他们更注重从具体的人生情境中,从人的情感现象中来揭示天道、性命作为超越性人生价值的内涵,以及两者贯通为一的真实意义。这一思路也反映了儒学···

【陶清】寻找儒学的原始问题

孔子时期儒学的原始问题,就是“性与天道”问题。“性与天道”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关于人的本性的洞察,将作为伦理道德行为和活动动机的自觉意识、自愿情感和自主意志人文化成人的需要的一部分,成为能以如同饥食渴饮、男欢女爱一样自然而然地得以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

【林东杰】再论“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以孔子、子贡师生关系为中心

对于“性与天道”,孔子很少谈起。故子贡虽然才智卓绝,且与老师感情深厚,也不能亲聆孔子对此的充分阐释。子贡学有所得后,引以为憾。本文围绕孔子与子贡师生关系这一中心,拟对孔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进行新的考察。

【乐爱国】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对于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历代的解读,众说纷纭。汉儒认为,孔子不言性与天道;魏晋南北朝的儒者则把孔子所言与孔子学说之旨区别开来,认为孔子学说之旨在于性与天道,由于其理深微,不可得而闻也。清儒认为,孔子言性与天道在《易传》,又在平日教学中而不言,所以不可得而闻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