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首场“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陈立胜主讲儒家心学一系“家”哲学

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于线上举行了2022年度首场“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也是本系列讲座的第26讲,题为“大抵心安即是家:儒家心学一系‘家’哲学的另一面向及其现代影像”,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立胜。讲座由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建宝博士主持并评议。

北大“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第26讲,陈立胜主讲“大抵心安即是家”

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于线上举行了2022年度首场“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也是本系列讲座的第26讲,题为“大抵心安即是家:儒家心学一系‘家’哲学的另一面向及其现代影像”,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立胜。讲座由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建宝博士主持并评议。

【陈建洪】如何理解儒“家”的当代复兴?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家”与家庭关系一直背负着一定的思想史骂名。当代中国学者,比如张祥龙与孙向晨,从不同的角度试图恢复“家”的名誉,强调“家”与“亲亲”意识对于中华文化复兴的根本作用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可以说,“家”意识与“亲亲”思想在当代中国已呈强烈复兴之势,其中儒“家”的复兴尤为突出。儒“家”之复兴从本体论、伦理学···

【孙向晨】何以“归-家” ——一种哲学的视角

中国人谈起“家”,一方面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家”文化有着激烈的批判,在现代中国哲学中也没有足够的理论空间来检视“家”的问题。西方近现代“个体-主体”哲学中存有明显的“欠缺”,因此在当代哲学中有大量关于“他者”的论述以弥补“个体-主体”哲学的“欠缺”,但是这种“他者”哲学依然有其不足之处。来自中国哲学传统···

【孙向晨】家:中国文化当代最切近的形式

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出现,古典的建筑、中式的庭院、流行的汉服,发达的饮食文化,人们为这种熟悉氛围的回归而欣喜;在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某种形式,挂灯笼、舞狮子,贴窗花、包饺子、学书画、打太极等等,人们为中国文化的活跃而高兴···

“现代视域下的‘家’概念之再认知”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有关“家”这一概念的思考与讨论,是当代中国正在展开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论题。“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主题,也是面临中西文化交融的现代中国人,在世存在之所以可能的根本。

众学者召开线上研讨会:“家”,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对象

6月21日,来自国内几所高校的学者就复旦大学哲学院孙向晨教授的《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召开在线研讨会。

【朱刚】家的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到儒家

当哲学被规定为回家的冲动或思家之情时,这里的“家”其实是就第三个意义而言的。但它既然被称为“家”,那么这一事实就已暗示出它与前两个意义上的家有着隐秘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类的文明史或哲学史上,儒家正是以亲亲人伦之家为终极的意义源头;列维纳斯也以自我与他人之关系—其原初形态正是亲子关系—为人的最终归宿;而后期海德···

【孙向晨】何谓家?“个体”和“亲亲”的现代结合

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41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11月已刊发54篇,12月将刊发9篇。

【张法】家:中国文化的基本单位

中国文化的演进中,不像希腊文化那样从重血缘的部落氏族社会升级为轻血缘的城邦公民社会,而是在保留血缘之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升级。从村落血缘一“姓”,到数姓联合之“氏”,再到多姓联合之“国”,终至一姓为王、统合百姓众族的天下王朝。在这样一个既保留血缘基础,又实现文化不断升级的社会中,“家”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单位,由“家”而···

【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拒绝婚姻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现象普遍增多,以及各种性取向合法化,人们不免哀叹“家”正在走向衰落。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