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百家讲坛》名师彭林举行了一场直播连线,带领读者品读自己的作品《礼乐中国》,体会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礼乐文化逐渐式微的时代了,若无积极的引导和恢复,礼乐文化给予我民族的人文教养将会更快地减少。
《诗》是宗周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精神特质。《论语·季氏》曰:“不学《诗》,无以言。”先秦时期,文人士大夫尤为注重《诗》学修养,《诗》通过行人采诗、瞍赋矇诵、典礼用诗、赋诗引诗、诸子用诗等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其典范性与权威性地位得到不断加强。
《礼记》云:“冠者,礼之始也。”自周至明,冠礼代有不同,而其传不阙。由清及今,三百余年,其仪不复见。今之好古者,时或考求、推行之,而能通时变以损益之者绝少。孔垂长先生之至圣孔子基金会及其下属崇圣会,颇能秉礼经、因人情,修而用之,其于海曙凯丰酒店所办伍氏家族成人礼,观者咸叹慕焉。兹叙述于右。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标志。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际,早期儒家从自然天道与人之性情两个维度展开了对礼乐本原的探索,发掘了礼产生、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传统礼文化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哲学依据。
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授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他学问渊博,“精于泰西之学”,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名理探》《经天盖》《简平仪说》《天学初函》等10余部著作。同时,作为传统士大夫,李之藻中学造诣深厚,其代表著作为《頖宫礼乐疏》(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