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宋仁宗对柳永的态度呢?多则宋人笔记都提到:仁宗皇帝很不喜欢柳三变的“淫冶讴歌之曲”。相传柳三变曾有轻薄小词《鹤冲天》传入内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便在科举考试中特意黜落了柳三变,御笔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又有人向仁宗举荐柳三变,仁宗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举荐者说:“然。”仁宗说:“且去···
今天的中国人游长城,必会想起秦始皇;游大运河,必会想起隋炀帝;读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会想起汉武帝;论及“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会想起明成祖永乐帝;说起古代的治世,人们脑海中出现的也是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唐明皇的“开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赵祯以及他的时···
生母李氏只是一名普通宫女,“初入宫,为章献太后(刘妃)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司寝就是侍候帝王、后妃就寝的宫女。据宋人笔记,真宗一日过刘妃居处,欲盥手,二十二岁的宫女李氏“捧洗而前”,真宗看着李氏一双青葱似的小手,“肤色玉耀”,心生怜惜,便对她嘘寒问暖。李氏趁机说:“昨夕忽梦一羽衣之士跣足从空下云:‘来为汝子···
宋仁宗的最爱是张美人,因张氏去世后谥“温成”,出于叙述的方便,我们将称她为“温成”。温成,清河郡人氏,生于天圣初年,父亲张尧封是一名小小的推官,在温成七八岁时便去世了,母亲曹氏带着年幼的温成姐弟三人,投奔尧封的堂弟张尧佐。时尧佐将赴蜀为官,以“道远”为由,拒绝收留曹氏母女。曹氏生活困顿,只好将温成卖齐国大长公主家为···
我认为我的这一部仁宗皇帝的传记呢,能够让你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地去了解宋朝的这么一个帝王。
有了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诵千年,宋朝却没有一人给宋仁宗与温成写《长恨歌》。这里也许体现了宋朝士大夫与唐朝诗人旨趣的差异,唐朝诗人是浪漫主义的,关注的是明皇与贵妃的悲欢离合;宋朝士大夫是现实主义的,关注的是仁宗对温成之宠爱会不会逾越了礼法的界限。
宋仁宗赵祯一生遇到过三位让他砰然心动的女子,第一个是富商王蒙正的女儿王氏,仁宗欲聘她为皇后,但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认为,王氏“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硬是棒打鸳鸯,将王氏许配给她的侄子刘从德,同时为仁宗立了郭皇后。
在写完仁宗传记《宋仁宗:共治时代》之后,我有一个感慨:也许在宋代,最没有自由的一个人,就是皇帝了。正在看电视剧《清平乐》的朋友,相信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仁宗的爱情,便万般不自由。
在中国,相信许多人都应该读过(或听过)西方法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17世纪初英格兰大法官爱德华•柯克爵士与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故事。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清平乐》讲到被立为皇后的曹丹姝在入宫之前,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婚史。这并不是编剧的虚构,历史上的宋仁宗第二任皇后曹氏确实结过婚。
我们继续来说宋仁宗。仁宗本人可以说是一个庸常的君主,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气概与雄才大略,也不见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存在感似乎也特别低,连一个类似明朝正德皇帝“游龙戏凤”、清代“乾隆下江南”的风流传说也没有留下。
我们都以为,古人是没有择偶自由的,因为婚姻大事,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宋朝的准新郎,还是有婚姻自主权利,因为按宋朝礼俗,两家议亲之后,有一个相亲的环节:男女对象可以先见个面,如果双方不合意,便停止说亲。换句话说,因为有了相亲环节,年轻人对自己的婚事取得一定的自主权,并非全然由家长说了算。
在宋代,“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是挺常见的,宰相都有可能被布衣告上法院。有网友留言说:民告官不算什么,问题是平民能够告皇帝吗?如果不能告,即便再开明,也是皇权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