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悟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至今被海内外各方推崇。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阳明心学的起源,探究“知行合一”的真谛和当代价值,解析阳明心学全球共鸣的缘由。
崇学尚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看来,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希圣希贤。儒家学者倡导读书要注重经典、熟读精思,力求学行并重、德业双修,进而开启智慧、弘扬大道。今天的学者,有必要秉承“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的读书理念,树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学术自觉,潜心研读经典,推出学术精品,真正惠泽学林、利益大众。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为了解决“知行二分”,其欲解决的“知行二分”凡有五种:“外心求理”之“知行二分”、“沉湎经书”之“知行二分”、“言行不一”之“知行二分”、“轻忽念头”之“知行二分”、“冥行虚知”之“知行二分”。如此,王阳明“知行合一”便表现为五大旨趣。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将“知行合一”推向“本体”,而作为本体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处理“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也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思想最简易的概括。“致良知”思想的提出是王阳明自身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但也经历了艰辛的心路历程。“致良知”来源于《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概念的结合,王阳明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彰显了道德的价值,确立了道德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弘扬了知···
民国时期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解读,既有以谢无量《阳明学派》为代表的从认识论、伦理学角度的解读,深化了对于知与行不可分割的认识。重要的是,研究民国时期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不同解读,有助于弄清从王阳明“知行合一”到今人所言“知行合一”的思想发展过程。
孙应鳌知行说的实质是体用一元论:知为良知之体,行为良知之用,知行不可分离;在心体纯然的状态下,心与物接,良知自然发用为行,知与行本然合一。孙应鳌认为个体通过慎独、诚意的明心工夫,可以重新回归到知行合一的本然状态,实现本然与实然的统一,进而达至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贯境界。
传统上从认识论角度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解,湮没了其更深的意蕴。在道德—生存论上并涵摄认识论理解,阳明知行合一说呈现出三层基本意蕴
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但良药也需要慎用。它首先需是真药,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假药。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则属于从“践形”系统出发对于程朱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之“践行”系统的一种根本性扭转。这一扭转,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的认知程序,却由此凸显了道德理性与认知理性的深层分歧及其不同的人生作用。
王夫之所谓“销行以归知”的批判,乃是从实学透视心学的结果。当今西方二分法把道德动机细分为“意动”动机(motivations)与“动行”动机(motives)两种,王阳明的“一念之动”就是“动行”的而非“意动”的动机,因为这种本土化的道德动机本身就是诉诸于“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恰恰包含了道德之内所蕴含的三个基本要素:观念、意志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