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读书致用倒还在其次,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既是一部讨论哲学、社会、政治、伦理、教育问题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讨论怎样读书学习的书,其中有30多章讨论或涉及读书学习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读书学习的深刻见解,还可以学习他们关于读书的许多有益方法。
1921年8月,张謇集刘向、诸葛亮、王修、颜之推、柳玭、胡安国、朱熹等7位古贤圣哲的教子警言,书刻于石质屏风,集为《家诫》,初立于东奥山庄倚锦楼前庭院,后移至濠南别业厅堂。张謇的《家诫》虽然字数少,节自先贤古训,但是张謇在筛选上颇费功夫,可谓深入浅出,并且他对部分原文作了改动、优化和概括,用心很深。《家诫》字数虽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一年到头不读书,蠢笨懒惰,但很贪婪,指望跨年听一场讲座就能醍醐灌顶?
怎样才能使自己爱上读书?
我5岁开始上学,现已85岁,八十年以来,对读书做学问有一些肤浅体会:做学问,就是“学”和“问”。
兰州碑林中有一通内容为“欲增福寿惟善行,要好儿孙须读书”,落款为“黼堂”的石碑,在碑林里并不很显眼,来访者往往一眼而过,但实际上这是民族英雄朱贵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