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从小康到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礼记•礼运》为中心的讨论

“人类命运”及其“共同体”是非常复杂的课题。人的类存在、类本质是什么?人自身怎么定位?如何分析人类不同的“共同体”与“非共同体”的存在状况?人之同类中不同种族、民族、语言、性别、宗教、文化、时代、地域的人的生存处境与诉求、命运、信仰、理想,十分复杂,其相接相处之道就更加繁复。人之类的生存与非同类的生存有密切的关联,在···

【郑锐鑫 王学斌】历久弥新话小康——“小康与中国”之二

众所周知,“小康”概念出现在先秦时期。经过《礼运》篇对小康社会景象的描绘,它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涵义,遂渐趋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为炎黄子孙所耳熟能详的社会理想。溯其绵长历程,方知这幅贯穿数千年的历史图景,是如何一步步描红涂绿、蔚为大观的。

【陈赟】寓大同、小康与仁道之中:《礼运》与后帝王时代的政教典范问题

《礼记·礼运》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它提出的“大同”与“小康”等观念,对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帝”、“王”政教史观具有理念上的总结性质,可谓是帝王史观的完成,而这一史观又是春秋战国时代对此前上古政教历史的理念化处理的核心。即便是在近代中国,以大同、小康对应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理想,在当代建设小康社会的表述中,仍然可以看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