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杰 魏富敏】孝道与养老

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历代统治者皆将养老制度系于治国安邦的高度,而民间百姓也将尊亲养老视为道德高下的标准之一。无论是国家层面、家庭层面抑或社会层面的养老制度和风尚,无不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周浩翔】徐复观论《孝经》与孝道

与熊十力,徐复观强调孔孟孝道与《孝经》所陈孝道绝然不同,孔孟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家都不是所谓孝治派,历史上所谓的孝治派实由《孝经》开其端。《孝经》“中于事君”的观念,混同了事亲与事君,从而造成了对孝道思想的歪曲。徐复观回应了“五四”时期的非孝思潮,肯定了孝道和家庭在现代生活中的伦理和政治意义。

【刘强】中华孝道与爱的教育——在厦门朱子书院“两岸国学大讲堂”的演讲

儒家的身体观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整体主义的,不是生物意义的而是生命意义的,是一种蕴含人文价值和道德生命的身体观。其核心精神不是别的,正是爱。自爱便是爱亲,反过来,爱亲也就是爱己啊。

“家风经典读书会”之《孝经》第一讲在深圳开讲,青年儒家学者领读

王舒墨是美国杜克大学在读博士生,同时也长期研究儒家学说。这一次,他结合对历史经典的体悟与自身实践的经历,向听众分享儒家孝道。

【王文娟】孝道实践的情理张力及其克服——以《孟子》“怨慕”的考察为中心

面对“怨慕”这一孝道实践个案中包含的情理张力,孟子与后儒偏重于不同取向的实践进路来克服。孟子承认包括舜在内的人心中既“怨”又“慕”的情感,主张通过涵养“慕”的道德情感来转化“怨”;而后世尤其是宋明儒者则偏向于“不怨”,并由此转向“责己”,通过道德理性的自觉与主体的反身性实践来统一理性要求与道德心理的分裂。两种进路本质上并不···

【姚海涛】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

【栖乔】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独立人格相违背吗?

不能否认的是,传统社会中的孝道曾一度趋于僵化,强加个体以巨痛;但我们更要明白,躬行孝道是连接世代的纽带,深陷孤立同样会使个体不得解脱。当我们被大潮推向世界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放下芥蒂,试着了解和沟通。

【孙海燕】来自历史深处的人性呼唤——孝道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儒家孝道就像胎记一样,印在了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里。

【岳贤雷】《西铭》孝论:逆向时间性与自然血脉上的人文精神

基于逆向时间性,孝既确定了称为德性的根本点,厘清了其与血缘的关系,也获得了成为德性的现实可能性,即在时间、历史、家族史之中,才能将自身真正实现。孝通过对慈的逆向反馈,将自然转化为人文,而又不脱离自然的根基,这是孝之为孝的概括表述。

【独家】专访曾亦:国家已开始弘扬孝道,亲亲相隐是时候进入刑律了

摘要:“亲亲相隐”是具有普世性的观念和制度;文革中检举揭发亲人的做法,是不道德行为;“大义灭亲”有前提条件,不能简单地违背“亲亲”原则;保守主义在全球复兴,家庭伦理开始回归;制度上的复兴包括各个方面,法律制度的复古更化非常重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