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哲学仍然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学,即是说,哲学既在大雅之堂上,又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间。我们既要防止哲学的庸俗化,又不能杜绝哲学的通俗化。我们希望国民的哲学素养有所提升,当然首先还需要打破人们对“哲学”的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一些框框。
过去关于清代“哲学最为不振”的看法,与其说是来自对中国哲学本身的理解,不如说是出于“概念谱系”的哲学史书写。但在接受某一哲学观的前提下,并不只有唯一的哲学史写法;而基于“话语谱系”的书写,则可能对清代思想的哲学史意义做出不同揭示。
郭齐勇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观念以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为核心。它以主体性逻辑对先秦哲学所作的叙述和诠释,是对“以西解中”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的回应与批评,也是对“以中解中”书写范式的深化与发展。
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最基本的理论要求之一,是参照西方民族的哲学观念,结合中国哲学的实际,阐释哲学的意涵,从理论上界定何谓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只有先确立自己的哲学观念,才可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新书写主要体现在彻底摆脱了旧研究范式及其话语体系的限制,直面秦汉哲学自身的观念、命题、思潮、人物和著作等,并对秦汉哲学作了正面意义的梳理、发掘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
近日,由哲学学院郭齐勇教授担当主编,联合相关中国哲学史专家、学科带头人共同编纂完成的十卷本学术版《中国哲学通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目前已出版先秦卷、秦汉卷、宋元卷、清代卷、古代科学哲学卷五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明代卷、现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等五部著作也将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