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怀念丁冠之老师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16-06-30 20:34:49
标签:
宋立林

作者简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历一九七八年生,山东夏津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山东曾子研究会副会长,《孔子研究》副主编,《走进孔子》执行主编等。著有《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出土简帛与孔门后学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等。

 

怀念丁冠之老师

作者:宋立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廿六日癸未

           耶稣2016年6月30日


 

【林按】这一篇博文是去年3月12日参加丁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归来后所写。去年的3月8日,丁老师遽归道山,令我们晚辈深感悲痛。忙忙碌碌间,倏忽业已一载,又是3月8日,丁老师去世已经整整一年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又浮现脑际眼前。因为忙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心力交瘁,已无力再新写纪念文字,姑将这篇博文重新修改,作为晚辈后学之心香一瓣,以遥祭丁夫子。

 

后刊于《丁冠之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丁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今天上午才知道。这距老人家辞世已四天了。上午去系资料室借书。正在书架间穿梭,手指在那布满灰尘的旧书中摩挲,寻找我需要的那本书时,忽然接到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说丁冠之先生去世了。问我知道不?我一边回复着说:我不知道啊!一边已经感到头有些发蒙。惊人的噩耗,真是太突然了啊!去年11月份,我们还曾在河北衡水董仲舒的会议上见面,老人家谈笑风生,吸烟饮酒,不减当年,没有丝毫的病态!怎么会说走就走了呢?我肯定老师不会拿这事开玩笑,我只能肯定是老人家果真走了。老师问我想不想去济南吊唁。我说:“当然!”约定好时间,继续在书库里抄资料,然而心不在焉,字迹十分潦草,只等着12点直赴省城。

 

丁老师是我的座师,是我们硕士论文答辩的主席。其实,他不仅是我的座师,在孔子所、孔子文化学院担任专门史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已经有十数年了。第一次见到丁老师是十几年前的念大三时候。看到海报,去孔子所旁听硕士论文答辩,一组是孟祥才先生主持,一组就是丁老师主持。我跟着别人溜进孟先生主持的一组。对另一组也禁不住好奇,休息期间跑到走廊,扒着门缝里“偷窥”了一下,看到一位白发的老人,那就是丁老师了。因为未尝真正一睹真容,更无缘面对面交流,因此印象并不深刻。真正见识丁老师,是待我读研以后。2003年,我重回曲园,在孔子所读专门史研究生,随杨朝明师攻读早期儒学。那时丁老师依然被请来主持答辩。我2006年毕业时,照旧。而且很巧他正是我们组的答辩主席。老人家虽然上了年纪,但一点都不糊涂,头脑清醒,反应很快,非常的大气和睿智,毫无书生的迂腐之气。他提的问题也是不温不火,既有深度,又不会吓得我们答不出来。他会充分肯定论文的优点,以示鼓励。其实,说实在的,现在的硕士论文哪有那么多创新可言,能符合学术规范、有一定的综合分析之功,略有一己之得就已经算是不错了。但丁老师会对我们的文章还是充分地肯定,但他绝非“混饭吃”的,他会提示论文的不足和有待深化之处,他所说的绝非无的放矢之论,虽然每每是点到为止,但却入木三分,用心去听准保会大受裨益。

 

丁老师出生于1932年,正是因为年龄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这些小字辈小不点儿对丁老师更多的是尊敬之情,不敢有事没事的就去叨扰老人家。不过但凡有求,老人家总会出手施援。因我主编《孔子文化》内刊,刊中有“名家访谈”的固定栏目,我曾列有一串名单,足够刊物几十期之用。其中自然不能没有尊敬的丁老师。因为经费的问题,外出采访肯定是不行的。于是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利用一切便利的条件进行采访,比如学者前来曲阜开会或者其他公干,抓住机会采访,既省钱又省事。丁老师每年都会来参加答辩,更是机会多多,于是就趁此机会进行采访。在2006年我毕业的那个春夏之交,编辑部同仁在一间茶社里对丁老师进行了采访。采访录音由董娟整理刊登在《孔子文化》第四期上。

 

这几年,开会时每每会遇到老人家,听他与老师们聊天,也是长学问开眼界的机会。我们也有单独聊天的时候。我问他对于当前儒学发展的一些看法。从他的回答中看得出丁老师之睿智与通达。我想这与其性格有关。老人家抽烟喝酒,爽朗大度,是一位很有人缘的学者。而这又与他的学术研究分不开。丁老师主要从事魏晋玄学研究,“出玄入道”,而又洞悉人情世故,精通学理思潮,关心儒学发展,儒道两家思想融于一身,既能关心现实,有干练之才,又淡泊名利,豁达爽朗,有出世之心。去年底,小刊五周年,我发电邮请学界的前辈写寄语,以志纪念。丁老师回复了一通短札,但质朴的话语,令人感动。看得出,鼓励之情溢于纸表。而这竟是我与丁老师最后一次通信。丁老师的寄语,业已刊载在小刊第十一期。

 

今天在殡仪馆中,低回的哀乐,催人泪下。看到老人家的遗容,与生前大异,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鞠躬行礼,默念丁老师走好!回来的路上,春梅老师讲起丁老师最后的时光,知道老人家虽然罹患癌症,但却并未感到苦痛,病魔没有折磨他。虽然是医疗事故,老人家走得如此突然,却并未遭受难堪的病痛折磨,这也算一种值得欣慰的事。这在民间来说,是老人家修来的福分。忽然,我不禁又想起了十年前去世的先父了。先父长丁老师一岁,他也是走得那样突然,那样安详!

 

丁老师的去世,绝对是山东学界的重大损失。也许比他年长的还有,也许比他学问大的也有,但能像丁老师这般精、气、神十足,能亲临一线,指挥若定的耄耋老人肯定不多。年前山东省颁发“老教授新贡献”奖,电视里提到的老教授们就是以丁老师为代表。老当益壮的丁老师,晚年为山东的儒学研究和儒学发展普及事业东奔西走,操心无数。很多人都得到老人家的指点和教诲,很多会议和机构都得到老人家的关怀和帮助。今天信英师妹还发短信说,她们毕业时还盼着丁老师当答辩主席呢,谁知竟永不可能了。回来后看到海燕在QQ上转的消息和留言,大家都十分伤感!今天见到那么多前去送别的丁老师的亲朋好友及其晚辈后学,肯定都怀着这样的感受。祝愿丁老师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