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北辰】儒教须知

栏目:教规义训
发布时间:2010-05-23 08:00:00
标签:
周北辰

作者简介:周北辰,名亚林,字北辰,西元一九六五生,祖籍贵州遵义。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八年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一九九六年起,师从当代大儒蒋庆先生,并随蒋先生创办阳明精舍。二〇〇〇年辞去大学教职,投身儒家文化复兴事业,并在各地传道讲学。著有《儒教要义》《儒商管理学》《守望精神家园》。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儒教?“儒”字有什么含义?
 
2)“儒教”与“儒家”有什么区别?
 
3)儒教是谁创立的?
 
4)儒教的经典是什么?
 
5)儒教是不是宗教?
 
6)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7)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8)什么是天道与天命?
 
9)善恶有没有报应?如果有是怎样报应的?
 
10)儒教有“彼岸世界”吗?
 
11)儒教是怎么看待“生死”问题的?
 
12)人能够获得永生吗?
 
13)儒教的宗教场所称作什么?
 
14)“上帝”是儒教的神还是基督教的神?
 
15)儒教有哪些宗教礼仪?
 
16)儒教的“礼乐”是指什么?
 
17)儒教有哪些道德条目?
 
18)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19)什么是儒教的“六艺”?
 
20)儒教有没有神职人员?
 
21)传统中国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22)中国人为什么崇拜祖先?
 
23)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吗?
 
25)孔子有哪些著名弟子?
 
26)什么是“三纲”?
 
27)什么是“五常”?
 
28)什么是“四端”、“三达德”?
 
29)什么是“三不朽”?
 
30)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31)什么是“孝道”?儒教为什么推崇“孝道”?
 
32)儒教为什么讲“尊卑贵贱”?
 
33)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34)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35)什么是儒商?
 
36)信仰儒教为什么不用“出家”?
 
37)怎样才能成为儒教信徒?
 
38)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附录    目前海外儒教(孔教)组织简介
 
 
前言
 
儒教,对中国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古已有之;说陌生,是因为儒教退出中国人的生活已经百年。其间,又多有误解。
 
儒教是中华文明的质核,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人们又开始关注儒教。在这种关注中,许多人难免疑问重重。究竟什么是儒教?儒教是不是宗教?儒教信仰什么?有什么教义?等等。这本小冊子汇集了有关儒教的数十个重要问题,并依据儒教经典义理及相关知识,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但愿有心之人,能从此开始认识儒教,了解儒教,走向儒教。
 
 
周北辰
 
孔元二五五九年夏 于深圳
 
 
1)什么是儒教?“儒”字有什么含义?
 
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性信仰体系,是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数千年来共同信仰的宗教。
 
儒教起始于伏羲划卦,由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董子、文中子、朱子、阳明子等先圣先王一脉相承。其中,孔子是集大成者。儒教至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
 
儒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人类四大宗教。这四大宗教都是世界性的宗教,其传播范围都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自孔子以后,儒教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在东亚形成了庞大的儒教文化圈。直至今天,儒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儒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立的教会组织和广大的信众,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儒”字在甲骨文中写作“需”,其含义是,主持祭祀的人所戴的礼冠(或指祭祀前进行沐浴)。后来把戴这种礼冠主持祭祀活动人称为“儒”。在古代,“儒”集知识文化、宗教信仰及政治教化为一身,是上帝的使者,是沟通天人的媒介,是承天命在人间施行教化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瓦解,国家政权与教化衰微,儒者失去世职,散落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新确立儒教的国教地位,并以儒教经典为标准,制订了官员的教育、选拨、考核、任用措施和制度。自此以后,就把读孔孟圣贤之书,经科举或朝庭选拨出仕,从事管理国家和教化天下的人称为“儒”。
 
2)“儒教”与“儒家”有什么区别?
 
从本质上说,“儒教”与“儒家”没有什么区别,儒教就是儒家,儒家文化就是儒教文化,儒家传统就是儒教传统。之所以有时把“儒教”称为“儒家”,是为了将儒教与中华文明的非主流传统或学派相区别,是在特殊的语境中为了言说的方便而使用“儒家”的称呼。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征战,社会动乱,礼崩乐坏。为迎合乱世的需要,各种思想及学术派别纷纷出现,并互相争鸣,涌现出了法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与此同时,儒教圣王孔子也横空出世,在儒教“王官失守”,丧失国教地位之际,开民间私学之风,走民间道路重建儒教。
 
于是,后世常把儒教称为儒家,以与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相区别。不明究竟者,以为“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其实不然,儒家并不是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孔子只是“重建”儒教,而并非“创建”儒教。儒教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有了近四千年的历史。
 
儒教六经,是孔子对以前四千年中国文化的总结。诸子百家都是从儒教六经中生发出来,即所谓“诸子源于六艺”。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儒教(或儒家)就是这棵树的根系和主干,而诸子百家则是主干上发出来的枝叶。
 
3)儒教是谁创立的?
 
儒教并不是某一个人创立的,而是无数先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集体创造的成果。
 
儒教属于原生性宗教,不是创生性宗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其神灵系统、宗教仪式、组织形态、制度规范等等,都是在历史中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其中,圣贤人物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尤其是孔子的创造最为重要。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儒教的至圣文王。
 
4)儒教的经典是什么?
 
儒教的经典主要有“六经”、“四书”、及《孝经》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是选自《礼记》的两篇文章,因其对儒教教义阐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故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孝经》也系孔子所作,虽在六经之外,但也是儒教的重要经典。孔子曾有“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说,可见《孝经》之重要。
 
5)儒教是不是宗教?
 
可以肯定地说,儒教是宗教。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是中华民族的主导性信仰体系。儒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人类四大宗教。
 
在人类四大宗教中,儒教的历史最为悠远。西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半岛创立佛教时,儒教已经有了近四千年的历史,并由孔子集其大成,开出了儒教文明的宏大气象。此后五百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创教;一千多年后,才有了伊斯兰教的出现。
 
与其他三大宗教不同,儒教是属于原生性宗教,其他三教则属于创生性宗教。原生性宗教没有明确的创教人,是无数先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成果。其中,孔子的创造最为重要,孔子是集大成者。
 
儒教有自己的神灵系统、神人交通方式;有完善的宗教场所和设施;有自己的宗教礼仪和制度规范;有系统的经典和教义,以及独特的组织形态。数千年来,是儒教而不是别的任何宗教安顿着中国人的身心性命,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是儒教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6)儒教信仰哪些神灵?
 
儒教是多神教,不是一神教,儒教信仰的神灵不止一个,儒教有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儒教神灵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为主,日月星辰诸神为辅。第二,以社稷为代表的诸物百神。山川河海,井路门灶都各有主管之神。第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圣贤神灵。第四,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民族先王神灵。第五,百家姓氏的家族祖先神灵。第六,历史上殉国殉道的忠烈之士和节义之士也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
 
其中,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万物和人间世界的创造者。圣王孔子与祖先神灵(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
 
7)儒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简单地说,儒教的基本教义就是教人们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学做君子,学做圣贤,就是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在提升自己生命境界,完善道德人格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天下百姓的利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完善社会的使命。这就是《大学》所讲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义。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意思,是要让自己生命中的光明德性和善的本性彰显出来。“亲民”,就是要以民为亲,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要为天下人谋福利。能做到“明明德”与“亲民”,就能实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这就是“至善”,是最高的善。“八条目”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圣外王人格得以落实和实现的具体途径。
 
8)什么是天道与天命?
 
天道就是天意,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命是昊天上帝的安排与命令。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创造者,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化生万物,创造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万物都是承天意而生,循天命而序。所以,天道与天命就是天地万物的化生之道和养长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创造之道和有序运行之道,是宇宙间万世不变千古不易的根本法则。
 
天意本“仁”,昊天上帝的意志就是无穷无尽的“仁”。昊天上帝以仁爱之心化生万物,以仁爱之心创造世界,以仁爱之心安排宇宙秩序。“仁”就是贯通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常理常道。
 
人是昊天上帝的杰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别眷顾的对象。人禀天性而生,人性就天性,人都具有上天赋予的神圣的善的本性。这就是良知,是“明德”,是光明的德性。天道、天命落实于人间世界就是“人道”,即人间世界及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维系的根本之道。身心性命之道,纲常人伦之道,治世为政之道都统称“人道”。
 
天意本“仁”,天道天命发于人心,就是良知;发于人际就是“五伦”;发于政事就是仁政、德治和美好的制度。
 
9)善恶有没有报应?如果有,是怎样报应的?
 
善恶肯定是有报应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昊天上帝全善全德,全知全能,至大至公,罚无道而赏有德。人的善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善,天知道;为恶,天也知道。为善的人,上帝报之以天赐;为恶的人,上帝报之以天罚。为善者,有德者,上帝赐其福;为恶者,害德者,上帝致其灾祸。“福善祸淫”,“善恶报应”,这是天则。昊天上帝仁爱有加,为善积德,受天恩天德,福泽延及子孙,报应于子孙;为恶败德,则天罚只及本身,不报于子孙,祸不及子孙。
 
善恶报应,或报于本身,或报于子孙;或报于身前,或报于身后。为善积德者,上天赐其福禄,赐其健康长寿,家庭和睦,子孙发达。为恶者,上天绝其天禄,致其灾祸,折其阳寿。这是身前的报应。
 
为善积德者,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死后其气散归太虚,升伸而为神,“在帝左右”,可沐天恩“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获得永生。为恶者,浊气上扬,死后其气散归太虚,下沉屈附而为鬼。为恶者,逆天命,背天道,弃人道,害天理,上帝怒而罚之,绝而弃之,沦为“弃魂”,不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万劫不复“再造”,不能得到永生。这是昊天上帝对善恶的最大赏罚,也是善恶的最大报应。这是身后的报应。
 
 
10)儒教有“彼岸世界”吗?
 
儒教有“彼岸世界”。依儒教,宇宙世界分为“明界”与“幽界”。明界就是人的耳目可以闻见的世界,是人身前可以感知的世界,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世界;幽界则是人的耳目不能闻见的世界,儒教也称之为“太虚之境”。幽界,或曰太虚之境,是无形而实有的世界,就是儒教的“彼岸世界”。
 
明界是人间世界,幽界是神鬼的世界。依儒教,人之生是自幽至明,从幽界来到明界;人之死,是自明返幽,从明界返回幽界。我们来自幽界,来自太虚之境,死后“形溃返原”,返回幽界,返回太虚之境。太虚之境是昊天上帝化生万物,创造人类的源头,也是人类及万物散归之所和最终归宿。人死后,或成神,或变鬼。肉体虽亡,而灵魂不灭。所以,儒教把死亡称为“归天”。归天,就是返回太虚,返回幽界。
 
11)儒教是怎么看待“生死”问题的?
 
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生死问题是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生死的焦虑是人生命中最大的焦虑。儒教非常重视“生死”问题,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是儒教的重大教义。儒教的“生死”教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首先,在儒教看来,生死只是气的聚散。太虚之气,阴阳交感,聚而有形有象,生人生物。人死,则形溃气散,返归太虚。肉身虽亡,而灵魂不灭;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生死,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存在的空间不同。死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寂灭和消亡。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死而不灭,死而不亡。形散而气不损,神不灭,灵魂不死。生死,聚散而已,变易而已。生,则自天而降;死,则归天而去。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生死往来,聚散屈伸,都是上帝的造化,皆得吾体,皆成吾性,有什么好畏惧的?所以,儒教于生死,说“幽明”,说“屈伸”,说“聚散”,而不说“生灭”,不说“有无”。
 
其次,在儒教看来,君子之死与小人、恶人之死是有区别的,其死后的归宿与命运是不同的。君子之死,称为“息”,小人、恶人之死称为“休”。息与休是有很大区别的。息,只是喘口气,暂时歇息,等待天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君子遵天道,循天理,为善积德,实现了生命人格的完善,所以能够“与天合德”、“与鬼神合其吉凶”,死后清气上扬,升伸为神,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获得永生。而小人、恶人,背天道、害天理、丧人伦,与禽兽为伍,死后浊气上扬,下沉屈附而为鬼,上帝绝其天恩,不予再造。小人、恶人死后变鬼,不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不能获得永生。
 
第三,在儒教看来,人道与神鬼之道是相通的,明界之道与幽界之道是相通的,都统于天道。人道是天道在人间世界的落实,神鬼之道是天道在幽界的落实。幽明相通,生死不贰。身前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修为,死后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与归宿。君子成神,小人变鬼。成神就能沐上帝再造之恩获得永生,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变鬼就成为弃魂,上帝行天罚,不予再造。所以,要想死后获得上帝再造,获得永生,就必须于身前修身修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只有“与天合德”,才能“与鬼神合吉凶”。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终。
 
彻悟生死之道,究明生死,就能知生知死,不为生死所动。就能坦然面对死亡,视生死为本分事,摆脱畏死之心。得道归天,方能死于安乐,死于宁息,获得永生。
 
12)人能够获得永生吗?
 
人是能够获得永生的。所谓永生,就是指生命的永恒。
 
依儒教,人的生死只是气的聚散。生则气聚,成形成象;死则气散,形溃返原。死亡,对人而言,只是改变了存的形态,并非寂灭和消亡。人死气散,返归太虚,气清者升伸上扬而成神,气浊者下沉屈附而为鬼。成神者,“在帝左右”,可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成鬼者,被上帝所绝,沦为“弃魂”,不得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不能得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就是获得永生。
 
要获得永生,就须死后返太虚成神,成鬼则不能获得永生。而要死后成神,则必须于身前修身成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成为君子与圣贤。生,有君子小人之别;死,也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死曰“息”,即暂时歇息,以俟天命再造,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小人之死曰“休”,即永远停息,永远停止,天恩断,天命绝,不能获上帝再造而重新参与宇宙大化。所以,君子死后成神,能获得永生;小人死后成鬼,不能获得永生。
 
13)儒教的宗教场所是什么?
 
宗教场所,是指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儒教的宗教场所包括天坛、宗庙、祠堂、孔庙(或称文庙)、书院,还有土地庙、海神庙、山神庙等百神庙,以及为忠烈之士、节义之士所立的专祠,这些都是儒教的庙宇,是儒教的宗教场所。其中,最重要的是祭天的天坛,祭祖的宗庙、祠堂,以及祭孔的孔庙。
 
14)“上帝”是儒教的神还是基督教的神?
 
“上帝”是“昊天上帝”的简称,是儒教的至上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传教,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采取“儒耶融合”的传教方式。不仅身穿儒教的礼服传教,还把基督教的神GOD直接翻译为儒教的至上神“上帝”,还把自己的经典《新旧约全书》称为“圣经”,把基督教称为“圣教”。其实,“上帝”、“圣经”、“圣教”都是儒教的专用名词和概念。由此可见,基督教在中国的儒化程度是很深的。
 
早在几千年前,儒教经典《书经·尧典》中就有了关于“上帝”的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是儒教经典关于“上帝”的最早记载。而此后两千多年,才有了基督教的创教。
 
 
15)儒教有哪些宗教礼仪?
 
传统儒教的宗教礼仪很多,很复杂,主要有五大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包括封禅及郊祭、社祭、庙祭等祭祀;凶礼主要指丧礼;宾礼指外交礼仪;军礼指征伐、劳军、田猎等礼仪;嘉礼包括朝会、诸候朝觐、册封以及冠礼、婚礼、乡射等礼仪。
 
儒教非常重视宗教礼仪,传统儒教礼仪种类繁多,程序复杂,不仅存在于宗教活动之中,还渗透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儒教重礼,故也称“礼教”。儒教正是通过宗教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而实现其教化目标的。
 
今天,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方式都与传统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儒教传统礼仪是在古代儒教社会中因时制订的,许多规范与制度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因此,在现代社会重建儒教,就必须损益传统礼制,因应时代变化,按儒教礼制精神进行改制,制订新的现代礼仪制度和规范。这是儒教重建的重大任务之一。
 
16)儒教的“礼乐”是指什么?
 
礼乐是礼与乐的统称。礼,源于儒教的祭祀仪式,是儒教神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方式。随着儒教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作为宗教仪式的礼,逐步演变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秩序规范力量。成为天秩天序在人间世界的具体落实方式。崇礼就是崇人伦、人道;循礼,就是循天道天理。
 
礼的根本精神是“别异”,就是肯定人的贵贱之别与贤不肖的差异,根据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及道德人格的等差,定位各自的社会角色,制订相应的礼仪规范,使整个社会形成合符天道的人伦秩序。礼,不仅是人伦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也称礼法制度,礼作为一种制度具有“国法”地位。
 
乐,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音乐”。儒教的乐,源于儒教的宗教信仰,是一种与儒教宗教生活相关的,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乐舞”。礼乐制度中的乐,被称为“雅乐”,所以“乐”对儒教而言专指雅乐。雅乐是儒教祭祀典礼、宫庭礼仪、乡射及军事大典上演秦的音乐。雅乐在艺术风格上庄重、肃穆、宁静、和谐,曲调简单,节奏缓慢,声调平和。
 
儒教的乐,强调的是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而不是穷极音乐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载道之音,有德之音,才称为“乐”。只要中正仁和,益于德教,利于化民,就是雅乐。
 
礼以别异,乐以和同;礼形于外,乐动于内。礼与乐,相辅相成。礼是外在的规范体系,乐是内在的化育力量。礼与乐共同型构了儒教的教化模式,并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消解社会“乱源”,使人间秩序和谐而稳定,使家国天下长治久安。
 
17)儒教有哪些道德条目?
 
儒教有着强烈的道德关怀,非常重视和推崇道德。所以,儒教是道德之教。在儒教看来,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完善的人格,理想的社会是道德的社会,美好的政治是道德的政治。
 
儒教对道德有独特的理解,依儒教教义,“德”就是“得”,是“得天道”、“得天理”的意思。得之于“道”,所以,“德”才称为“道德”。儒教的道德有一个神圣的价值源头,那就是天道天理。天道天理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本于“仁”,所以儒教的道德也本于“仁”。
 
儒教的道德条目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慈、温、良、恭、俭、让、诚、勇、宽、敏、惠等等。其中,“仁”是最重要的德目,其他德目都统于“仁”,都是“仁”德的具体表现。
 
18)儒教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儒教道德教化的目标。儒教非常重视人格问题,所以儒教又是人格之教。
 
在儒教看来,人的品格是有等差之分的,是有贵贱之别的。人的贵贱等级划分主要是以道德人格为标准,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按照道德品格的高低,儒教把人分成若干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为:恶人、小人、常人、君子、贤人、圣人。常人以下为小人、恶人;常人以上为君子,为圣贤。
 
圣贤人格是儒教的理想人格,普通人难以达到。君子人格是理想型的现实人格,是常人可以成就的美好人格。使常人进德为君子,这是儒教教化的主要目标。君子积善崇德,好学上进,虔信上帝,笃信力行,自觉接受圣人教化,修身向道,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典范。
 
儒教的最高人格是圣人,贤人次之。成圣成贤,是儒教修身的最高目标。圣贤也称“大人”。所谓“大人”,就是大德之人,至善之人。大人与天地合德,以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无人我之异,无物我之别。涵融万物,吞吐宇宙。圣人,仁智合一,参通天人,无方无体,至于神化的境界,周万物而知,知无不尽,德无不全。
 
19)什么是儒教的“六艺”?
 
儒教“六艺”,是圣人传教布道六个方面的内容。“六艺”有时指儒教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有时指礼、乐、射、驭、书、数六种知识技能。通常都是指后者而言。
 
六艺中的“礼”,是吉、凶、宾、军、嘉等儒教礼仪;乐是指儒教“雅乐”及其知识技能;射,即射艺与射礼;驭,就是驾驭车马之术;书,是文字学功夫;数,是术数知识。
 
六艺是古代儒教信徒必须研习的知识和技能,儒教徒以六艺作为立身处世之本。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知识背景与传统社会都不一样了。传统六艺的一些内容与现代社会并不相适应。因此,重建儒教就必须对六艺进行新的界定与诠释,并在损益传统六艺的基础上,因时应世,重新厘定儒教现代六艺的新内容。
 
20)儒教有没有神职人员?
 
作为一个宗教,儒教肯定有自己的神职人员。儒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因此,在传统社会,儒教没有独立的宗教教团组织。国家组织就是儒教的组织,家庭组织、宗族组织也是儒教的组织。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政治生活都涵融于宗教活动之中,一切宗教活动也都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
 
家庭组织、宗族组织及国家组织的管理人员,上自帝王国君、朝庭官员,下至家族长老,都是儒教的神职人员。在传统国家组织中,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儒教事务管理机构,如“礼部”。儒教事务管理机构始终是国家组织中重要的职能部门;宗教教化,也始终是国家管理人员重要的社会职责。
 
21)传统家庭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传统中国,家家户户都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儒教社会,全体国民都是儒教信徒,都信仰天地祖先神灵,都要接受圣人的教化。家庭,是儒教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也是儒教的基本组织形态,每个家庭都是儒教的道场。儒教信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及其成员。
 
所以,有条件的大家庭就修建家庙、家祠;小家庭就以正房中的“堂屋”作为家庭宗教活动的场所。在家庭的宗教场所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并按照儒教礼制规范进行祭祀、告拜等宗教活动。这是儒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依儒教,天地为“生之本”,亲为“类之本”,君师为“治教之本”。天为父,地为母,天地于我们有化生之恩和养长之德。“亲”就是血亲先祖,祖先于我们有生身之恩。君师,就是圣王,君师是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圣王,代上帝治教天下。所以儒教敬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就是儒教“礼三本”的教义。故此,作为儒教组织基本构成单元的家庭,必须在家庭宗教场所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其实,传统“天地君亲师” 牌位是君主制度的产物,并不完全符合儒教“礼三本”的根本教义和精神,所体现的也并不全是常理常道。因此,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依儒教,君师并非指“国君”和“业师”,而是专指“圣王”。普通帝王与业师均不能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惟有圣王才能列入祀典成为儒教神灵。所以,“君师”二字不能分开。“天地君亲师”的神位排列顺序,应改为“天地亲君师”。这样,才真正符合儒教“礼三本”的根本教义和精神,并作为常理常道,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得以落实。
 
22)中国人为什么崇拜祖先?
 
祖先崇拜,是儒教文明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也不管你是否有别的宗教信仰,谁都不敢不认祖宗,不敬祖宗。祖先神灵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神灵,祖先崇拜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祖先,包括民族祖先与家族祖先。民族祖先是以黄帝为代表的民族始祖与民族先王;家族祖先是指百家姓氏的家族先祖。
 
祖先神灵是儒教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圣王和社稷同格,是昊天上帝的配享神。《礼记》说:“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可见,儒教对祖先神的重视。祖先与我们有血缘关系,有生身之恩,有身体发肤的创造之恩。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和一切。正因为人本乎祖,所以依儒教教义,人人都应该尊祖、敬祖、崇祖。
 
祖先的生命结束后,肉身虽亡,灵魂永存,他们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在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存在,他们仍是我们家国中的一员。祖先神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秘灵体,具有超自然的巨大力量与盛德。只要我们虔心所至,先圣先王及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就会与我们同在,就会以他们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得遂所愿。
 
23)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是说孔子“知无不尽,德无不全”。在儒教的历史上,孔子的创造性贡献是最大的。正因为如此,孔子被称为“至圣”。至圣,就是最高的圣人,是无法超越的高峰。
 
圣者尽伦,王者尽制。孔子代天立言,布天恩,施天德,承天命行教化,是尽伦;制礼乐,作《春秋》,垂法万世,是“尽制”。孔子尽伦尽制,既是至圣,也是文王,集圣与王为一体,故称圣王。所以,后世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24)孔子是神吗?
 
孔子是儒教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先知,是人类文明史上至高无上的至圣神明。据《阙里志》记载:“灵帝二年,诏祀孔子,依社稷”。这就是说,在国家级的祀典中,孔子神灵与社稷神同格。“依社稷”,就是按照社稷神的规格等级来祭祀孔子。
 
被列入祀典,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就意味着孔子已成为儒教的神灵。因为,只有神灵才能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孔子神是儒教的配天大神,位格仅次于昊天上帝,与祖先神和社稷神同格。自东汉以后,孔子就走上神坛,成为儒教神灵,永享国家祀典,从未间断。
 
25)孔子有哪些著名弟子?
 
孔子杏坛设教,首开民间私学之风,走民间道路重建儒教。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其弟子当中,在儒教史上影响较大的有十二位,即“孔门十二哲”。他们是:颜回、子贡、子夏、子游、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冉有、子路、曾参、子张。
 
其中,德行科高才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科高才有冉有、子路;言语科高才有子贡;文学科高才有子夏、子游。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散游诸候,传教布道,有的成为王师卿相,有的隐居不仕。其中,颜回、子夏、子贡、曾参升为圣人。颜回被尊为“复圣”,子夏被尊为“传圣”,子贡被尊为“行圣”,曾参被尊为“宗圣”。
 
26)什么是“三纲?
 
“三纲”是指三种最重要最主要的人伦之道,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纲”是指网的总绳,提着这根总绳,网就能收放自如,张驰有度。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之道就如同提网的总绳,其他的人伦之道就如同网上之“目”,即网上的眼孔。纲举而目张,抓住“三纲”这根总绳,其他的人伦之道就能顺其自然地在世间落实。
 
在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的“纲”是“主要”、“重要”的意思。君臣、父子、夫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名份、位格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其中,君、父、夫三者为尊为主;臣、子、妻为卑,为从。
 
在儒教看来,“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具体落实和安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就是一阴一阳的天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为尊,阴为卑;阳为主,阴为从。阴阳相生相合,相从相扶。只有阴阳各循其性,各正其位,而又交感和合,万事万物才能和谐相生,宇宙世界才有天秩天序。否则,就会无秩无序,天下大乱。
 
在儒教看来,“三纲”之道为人道之本,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道。“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三纲”之道多有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认为君臣之道在帝制崩溃的现代社会不适用。持这观点的人以为“君”是专指“国君”、“帝王”。其实,儒教的“君”并不专指帝王国君,“君”泛指一切社会组织中居上位的人,君尊位的人。“臣”是指社会组织中居下位的人,而不是专指朝庭“大臣”。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团体都有“上级”、“下级”。上级就是“君”,下级就是“臣”。君以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君臣之间各有名位,各有职分,各有责任和义务。君臣各守其道,各安其位,各尽其职,社会组织才能有秩序,才能有效和谐地运转。
 
其二,认为“夫为妻纲”之道损害人人平等的观念。这也是一种误解。儒教是倡导平等的,而且倡导的是实质性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平等;倡导精神人格的平等而不是社会角色和位格的平等。儒教看来,阴阳男女各有其“性”,各有其道,各有其义,各有其德。不能混淆,要区别对待。男女各安其位,各守其德,才能达至真正的平等。男女有别,阴阳有异。如果男女不分,阴阳倒错,社会违背天道天理,就会导致混乱和失序。在一个家庭中,就应该夫义而妇贞,夫守夫道,妇守妇德。
 
依儒教教义,“妻”,就是“齐”的意思,即夫妻是相互平等的。但这种平等是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各自的性别差异和家庭角色以及各自的责任义务基础上的平等。这才是实质性的平等。强调性别差和各自的责任义务,这恰恰是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关爱和珍惜。
 
27)什么是“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理常道,也是儒教的五个重要德目。“五常”之性是人的本性;“五常”之德,是人之大德;“五常”之道是人伦大道。“五常”之性是昊天上帝化生人类时赋予人的神圣的“人性”,是人所固有的、天赋的本性。
 
“仁”,就是仁慈、仁爱之心,是恻隐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情大爱。是对亲人,对天下人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爱。
 
“义”,即是“宜”,就是“应该”的意思。义,有正义和符合公益之意。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国天下的长远利益。义,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多思考一下“应不应该”的问题。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不为。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视义为“人之正路”。
 
礼的本质是“理”,即天理。礼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得以具体落实和安排的制度规范,是一种天秩天序,也是人间秩序。遵礼,循礼,就是守人伦大道,循天道天理。礼,就是儒教的礼仪规范。只要按照礼仪规范立身处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
 
信,就是诚实无欺,无妄无伪。守信用,重信誉,不背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孔子说:“信近于义”、“民无信不立”。守信就能合于大义,不守信,就无以立身做人。
 
28)什么是“四端”、“三达德”?
 
依儒教,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正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天赋之性,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知、良能。
 
“三达德”,即是指“仁、智、勇”三个德目。达德,就是至德,是最高的道德。儒教把“仁、智、勇”视为最高的德行。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畏。仁者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如一家,大情大爱流行于宇宙万物。智者不迷不惑,明辨是非,能知善知恶,知性知天。勇者无畏,为循天道大义视死如归,不循私利,不计得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故此,仁、智、勇均为至德,是最高的道德。
 
29)什么是“三不朽”?
 
在儒教看来,人世间有三件事是流芳千古,万世不朽的伟业。这三件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和精神生命,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垂范社会,为后世所景仰效法。
 
立功,就是做出宏大的事功伟业,兼善天下。为全社会的利益,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为天下人谋福利。实现儒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立言,并非指普通意义上的著书立说,而有其特殊内涵。那就是通过著书立说,把自己在修身的生命实践及家国天下的事功实践中对天道天理,对圣德王心的体悟和所得,行诸笔端,诉诸文字,传播于后世,弘道于千古。所以儒教的“立言”特指通过著书立说方式弘圣道于后世。
 
这三件不朽的盛事,人一生能实现其一,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孔子以降,能身兼三不朽的只有王阳明先生。阳明先生成就大德,优入圣域,成为儒教史上的圣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治边平叛,卓有军功;龙场悟道,创立心学,流芳百世,广播海外。阳明先生兼三件不朽之盛事于一身,堪称完人。
 
 
30)什么是“天子”?普通百姓能不能祭天?
 
在传统君主制社会,只有帝王才能称“天子”,行祭天大典是帝王的特权。这一制度规范是传统君主制政体下的产物。
 
其实,依儒教教义,“乾称父,坤称母”,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化生之源,犹人与万物之父,大地犹人与万物之母。所以,天下生民都是上天的子女,是上帝所化生,都是“天子”。人祭祀其天父是理所当然的。天下生民都可以祭天,都有祭天的权利,都应该祭天。
 
在现代社会,君主制政体已不存在,就应该还“天子”的名号与身份于民,还“天子”的权利于民。应由儒教教会组织祭天大典,普通信众与天下生民都有参与祭天的权利。关于祭天大典的现代礼仪规范的制订,是儒教现代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31)什么是“孝道”?儒教为什么推崇“孝道”?
 
孝,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孝道,就是行孝之道,即侍奉父母亲人应尽之道。重视孝道,推崇孝道,是儒教的基本教义。
 
孝,是德之本,是“民用和睦”的至德要道,是人伦大道,是儒教的重大道德原则和立教之本。所以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依儒教,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而有其特殊内涵。
 
其一,以孝事亲,必须做到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其二,以自珍自爱为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是行孝的开端。对父母而言,子女的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其三,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为孝。要成就自己完善的道德人格,弘扬圣道,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伟大的功业,扬名后世,使自己的父母得以显耀。“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其四,家国一体,忠孝不二。孝,不仅是人伦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传统中国,历代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孝道也是治世经国的大原则。孝道施于天下就是忠义之道,“以孝事君则忠”,“孝慈则忠”,求忠义之士必于孝子之门。
 
在儒教看来,家国一体,国是家的放大。孝道既是人伦之道,也是经国之道;是齐家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儒教重视和推崇孝道。
 
32)儒教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
 
儒教重礼、隆礼、崇礼。礼是儒教的重要德目,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力量。礼的根本精神是“和”,即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
 
在儒教看来,要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首先就要“别异”,即按照人的道德品格的高低,性别的差异,社会角色与位格的等级,来定位各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名份。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礼仪制度和规范,不同等级和位格中的人都能够各正其位,各安其分,各循其礼。这样,有着等差的社会才能达至和谐,形成良性的秩序。
 
依儒教教义,等差社会中的人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智者贵,愚者贱。居上位者尊,居下位者卑;年长者尊,年轻者卑。以无德事有德,以愚事智,以不肖事贤,以下位尊上位,以年幼尊年长,这是天理所在。尊尊亲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人伦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常理常理。人有智愚之分,贤不肖之异,有长幼之差,有上下职份之别,就必然有“尊卑贵贱”,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规范。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33)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在儒教看来,人,生而有欲望,这是人性本然。“饮食男女,喜怒哀乐,皆其性之自然”。但同时,人欲也是万恶之源,人若为私欲所蔽,良知就不能呈现,善的本性就不能彰显。所以,儒教主张以理制欲,用天理来制约人欲,不让人欲无限膨胀,以至于害德伤道。如果让人欲横流猖獗,主宰人的生命,主宰人类社会,那么,人就会惟利是图,穷奢极欲,犯上作乱,无所不为。人的行止就无异于禽兽。如此,则天理不存,人道尽废。故此,儒教倡导明“理欲之辩”。
 
人欲是自然之性,纯粹灭而绝之,是不可能的。但寡欲、节欲是可以的。人要通过“克已”的修身功夫,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主宰心灵、精神和生命。否则,人伦尽废,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情,兄弟无爱,朋友无信。这样就会人心紊乱,社会无序。只有克制欲望,克除私欲之蔽,成已成德,才能明理入道,社会才能宁静和谐,秩序井然。
 
34)儒教信徒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儒教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建构天下为公,共同富裕,人人衣食不愁,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壮有所用的美好社会。而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利益是必须的。因此,儒教主张励民致富,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贫困状况。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贫穷是一种耻辱。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是一种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
 
儒教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也强调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手段的正当性。儒教倡导明“义利之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于如浮云”。用不道德的手段,用不义的行为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不是君子所为。利益,要取之有道,合于大义则取之,不合于大义则不取。所以,在谋取利益时,绝不能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更不能伤天害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小人为了物质利益,不择手段,损人害公,背信弃义,甚至于铤而走险,亡身货利。君子则散财于民,把物质财富用于社会,用于民族国家的公益事业,用于天下苍生,以实现自己道德生命的完善。
 
35)什么是儒商?
 
儒商是儒教人格的一种特殊类型。儒商出现于16至18世纪,这时期,由于社会工商业的繁荣,商业由“末”变“本”,传统士农工商的等级被打破,四民异业同道。儒教士大夫阶层多有弃仕入商者。儒商阶层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分布各地的大型儒士商邦团体,如:徽商、晋商、粤商、临清商等等。
 
作为儒教人格类型之一的儒商,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儒商是一种复合型人格,即亦儒亦商,既是儒者,又是商人。儒商特指信仰儒教的商人。成为儒商的首先条件是,必须信仰儒教,坚守儒教教义,遵循儒教道德规范。
 
所以,儒商并不是指那些“好学上进”、“有知识文化”、“气质儒雅”的知识分子商人,或“文化型商人”。而是特指信仰儒教,有儒教的价值关怀和生命人格,守儒教行为规范的商界人士。儒商,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士魂商才”,既有儒者士大夫的精神与灵魂,又有商界人士的精明才干。身在商海,却不为私欲瘴蔽,不被财富腐蚀,有商界君子之风。明“义利之辩”,守诚信之德,崇圣人之道,以家国天下为已任。热心公益,散财于民,以商弘道。这样的人才能称儒商。
 
36)信仰儒教为什么不用“出家”?
 
儒教是“入世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不仅不主张出离世间的修行,反而极为强调“事上磨炼”。在儒教看来,天道不离伦常日用,修人道就是修天道,明事理就是循天理。人道事理就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的具体落实和安排。良知之道,性命之道,人伦之道,为政之道,齐家之道都与天道相贯通,明人道则知天道,知事理则明天理。
 
儒教非常重视“家”,“家”对于儒教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依儒教,家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单元,国是家的放大,家国本为一体,家国不分。儒教的人伦大道既是齐家之道,也是治世经国之道。儒教的宗教生活也是以家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同时也是儒教最基本的道场。普通人对“天地君亲师”的告拜与祭祀等宗教活动,都是在家中进行和完成的。因此,信仰儒教不能“出家”,而应该“齐家”。要努力治家,在家国天下的“日用常行”与“事上磨练”中来修身成德。
 
37)怎样才能成为儒教信徒?
 
要成为一个儒教信徒,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虔诚地信仰“天地亲君师”神灵。
②力所能及学习儒教经典。
③按照儒教的礼仪及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④自觉履行圣徒的义务,如:交会费、做义工、施财聚德等等。
⑤矢志传教。
 
38)儒教的圣地在哪里?
 
儒教的圣地就是圣王孔子诞生的地方,在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曲阜是儒教的圣城,那里有孔庙、孔府和孔林。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孔子诞生在尼山的一个小山洞里,这个山洞叫夫子洞。
 
到曲阜朝圣,是千百年来儒教的一个传统,也是儒教信徒的心愿。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社会名流,甚至外国元首都曾到曲阜朝圣。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九次到曲阜朝圣,是历代帝王到曲阜朝圣次数最多的一位。
 
儒教信徒,在有生之年都应该到曲阜朝圣。
 
 
 
附录
 
目前海外儒教(孔教)组织简介
 
1、   香港孔教学院
 
香港孔教学院始创于1930年。创办人及首任院长陈焕章,系晚清进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香港孔教学院以弘扬孔道及兴学育才为宗旨,设立孔教中学(后易名为大成学校),并以宗教形式弘扬儒学,将孔教的圣火保存下来。后孔教学院还创办了下属的中学及小学。香港孔教学院与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并称“香港六大宗教。
 
孔教学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爱港团体。经孔教学院历任院长的努力,孔教在世界上的实际影响也越来越大。香港宗教界人士一向承认孔教为宗教,孔教是联合国确认的十三个传统宗教之一,瑞士世界宗教会也承认孔教为宗教。孔教学院还以宗教社会团体的方式参与香港的政治和社会事务,《香港基本法》定孔教为宗教团体。
 
1992年,汤恩佳当选为孔教学院院长,在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新点燃孔圣之火。
 
2、   澳门孔教会
 
1909年成立,初附属于北京孔教总会 。 澳門孔教會的宗旨以「尊崇孔教,發揚聖德,興學育才,增進文化」為本。宗旨以“尊崇孔教,发扬圣德,兴学育才,增进文化”为本。1960年,孔教更编印《孔教中学经选》,选录了共74条自《 论语 》、《 孟子 》及其它儒家经典中就孔儒仁义礼智信的名言,供学生背诵学习。每逢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圣诞 ,澳门孔教会带领社会各界华人和学校举行纪念与祭典仪式,其舉行的儀式採用古制,包括:盥洗禮,迎神禮,奠帛初獻禮,晉祝禮,亞獻禮,三獻禮,受胙禮,送神禮,望燎禮等,儀式由澳仪式由澳门孔敎会主持。
 
3、   印尼孔教会
 
印尼孔教会于1918年在中爪哇梭罗成立,1923年,散布各地的孔教会联合了起来,在万隆成立孔教总会,以传播孔教为宗旨。印尼孔教会尊奉圣人孔子,把孔子的思想学说作为立教之本,将《四书》《五经》确立为孔教的圣经。1955年,为了促进孔教的发展,经过重新组织的印尼孔教团体联合会在雅加达成立。该组织后来又改名为印尼孔教中央理事会。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尼军人政府开始排华,采取了严厉的压制华人和强行同化的政策,一直延续35年之久。期间,华文教育被禁止,孔教也被实际取消。现在50岁以下的印尼华人几乎全不会华语,但孔教会一直坚持地下和家庭活动,虽然经受各种不可想象的困难,还是顽强地保留了下来。直到前几年瓦西德当上总统,才重新使孔教合法,06年正式重新公开活动,长期以来孔教会一直是印尼华人维持民族特性、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印尼孔教会组织庞大,目前有120多个孔教分会散布在印尼各个岛屿,估计有四百万左右信徒,是印尼华人的主体宗教信仰。现任孔教最高理事会主席陈清明。印尼孔教会组织深入华族下层阶级,影响极广,尤其在印尼政府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尊孔人士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组织孔教会。现在,孔教徒可以在自己的居民证宗教信仰一栏填上“孔教”,并以孔教仪式进行结婚礼然后在政府民事登记部注册,信仰孔教的学生也可以在学校的宗教课里学习《四书》《五经》。
 
4、   印尼三教会(Sam Kauw Hwee)
 
是以孔教为主兼容佛、道二教的宗教组织。1934年5月由郭德怀创立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宗旨是:统一、弘扬和信奉孔教、佛教与道教,即将三教合一,把孔教的虔诚、佛教的超凡以及道教的养性分别或结合起来加以倡导。1982年5月29日、30日举行第7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1982-1985届全国理事会,阿吉·杰杰(Agi Tjetje Sm HK)硕士任主席。
 
5、   新加坡南洋孔教会
 
新加坡南洋孔教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0世纪初,在国内孔教运动的影响下,南洋各地纷纷响应,槟城、诒保、马六甲等相继成立了孔教会。1914年,林文庆博士等发起在新加坡成立了得实力孔教会,会址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员数百人,大多是商会会员。1949年,改名得实力孔教会为“南洋孔教会”。1986年,推选盛碧珠女士为会长。从2004年开始,本地儒学和学术团体再次团结,门户开放,所有会员都加入历史最悠久的孔教会,也吸引很多学者加入。南洋孔教会对新加坡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以及促进这个多元文化宗教的国家和谐方面有积极的贡献。
 
6、   新马德教会(Moral Uplifting Society)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慈善团体。1939年创建于广东潮汕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香港和东南亚地区。主要从事慈善事业,如开设免费诊所,救济穷人,开办孤儿院等。1952年在马来西亚怡保市成立第一个德教会,称为济德阁。德教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广泛传播,现有德教五会所:紫新阁、紫盈阁、紫经阁、济云阁和济芳阁。新加坡的德教组织原属南洋德教总会的成员,后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南总不得不相应改变为马来西亚德教联合会,1987年2月22日在怡保召开大马德教圆融大会,才正式易名为“马来西亚德教联合总会”。德教规定十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作为会员的行为标准。
 
7、   马来西亚马六甲孔教会
 
马六甲孔教会据说在战前已经成立,当时称为联邦圣教会,成立日与初期领导的资料已难于找寻,可追溯的会所是在马六甲板底街桥头的云林阁。1953还出版了第一本纪念特刊。 2001年6月20日成立社团注册委员会,起草章程,2002年7月9日获得批准,定名“马六甲孔教会”(Pertubuhan Confucius Melaka)。在2001年搬入甘光拉班华丽园。 2004年8月1日马六甲孔教会举行了自己会所的动土兴建仪式。新址于Jalan Portugis,75300, Melaka,2005年9月26日举行开幕典礼。会所中2.5公尺重500Kg孔像是由中国山东省政府所赠送。
 
 
8、   台湾的中国儒教会
 
“中国儒教会”前身为“台湾省圣教神明会”鸾堂系统,的确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民间宗教团体。晚清以来鸾堂信仰(鸾堂是台湾民间信仰颇为兴盛的宗教流派,又称鸾门、圣堂、圣门、儒门,或称儒宗神教、儒宗圣教、儒宗鸾教等。鸾堂标榜以儒为宗、以神为教,主祀恩主公)传播至台,在发展过程中部份鸾堂以儒为宗、定名儒宗神教,并成立中国儒教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民生富足,关心世道的越来越多,捐献财物在所不惜,都致力于扶乩阐教工作,信者日众,儒教前途正呈现一片辉煌远景。
 
9、   台湾“大易教”
 
创办人易陶天,是台湾本土性宗教,非制度性的民间宗教,基本宗旨是反本复始,归宗大易,而又把“人更四圣,事历三古”的大易现代化了的儒教,所以又叫今儒教。“大易教”亦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民间宗教团体,教主、教义、教会这宗教三大要素都完备而信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宗教,主张“今天的儒教”应再加以复兴,因此,大易教也就是今儒教。“大易教”与弘化院系统关系密切,有扶乩的习惯,希望综合各教的主张,有“综摄宗教”的特色,希望整合各大宗教团体的教义,建立新的宗教团体,有哲学化、理性化的发展。
 
10、越南儒教会
 
儒教在越南有悠久的历史,越南首都河内有座很大的孔庙,这座国家级的孔庙是该国尊孔崇儒的象征。越南孔庙又称国子监,这里是国家的太学,是用儒学经典教授生员的最高学府。奎文阁后院两旁林琅满目的碑林,记载着大量历代中试人的名录。越南还有许多孔庙,如北部的谅山、中部的顺化、南部的西贡(胡志明市)等。北部海阳省锦样县有座茅田孔庙,战争中遭摧毁。战后不久,百姓自发捐资建成,人们在这里举行祭孔活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南部偏僻的边和县也有孔庙、文津渡,许多关帝庙、海神娘娘庙中也供奉孔子。南部大城市胡志明市有孔子路、孔子大道。由民间集资树立的孔子雕像,居于大道正中。在越南各地还有为历代大儒修的纪念祠庙,如阮秉谦祠等。
 
11、韩国儒教学会
 
1985年由立志发展儒教的学者发起.把儒教当作学问来研究,当作思想来继承和发展,实现儒教的系统化、现代化、大众化做出贡献是这个学会的宗旨。办公室在成均馆大学内,设有总会和理事会。进行组织儒教思想学术会议、学术发表会、儒教思想讲演会、学术讲座,办理发放儒教思想学术研究费、补助费及奖学金,听取汇报,发行研究杂志及其他工作。每年主持召开儒教思想学术会议,以培养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提高儒教思想讲座水平和道义精神为目的而召开的儒教思想全国巡回讲演会,为儒教的大众化及确保儒教思想的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86年开始每年发行学会杂志《儒教思想研究》。
 
12、韩国成均馆大学
 
韩国的儒教总部,位于韩国首都汉城,1398年建立朝鲜王朝唯一的国立大学。作为连接韩国古代王朝高丽时期的大学,统一新罗时期的国学,高丽时期的国子监,成均馆是韩国大学教育的发源地,也是最初的国家教育机关,是韩国最顶尖的大学。学校现有21个学部,1027余名教授,22000余名学生。朝鲜太祖7年,1398年以儒学要谛仁、义、礼、智为基本,建立起来的成均馆在国家生死关头培养出许多爱国忠义的历史人物。成均馆大学的校训为:仁、义、礼、智。充分的反映了学校的儒家办学思想。
 
13、日本儒教会
 
儒教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对周围国家有很大影响。儒教虽然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但始终只是作为一类学问在贵族阶层中流传。在江户时代,由于战乱终结,武士们停止杀伐,开始官僚化,急需治理国家的先进经验。又由于儒教中程朱理学具有让百姓安分守己遵循秩序的信仰力量,所以幕府就定程朱理学为官学,一方面组织武士阶级学习,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向百姓灌输,以求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经过德川朝二百六十余年的经营,儒教由原先贵族独占的传家宝一跃成为日本一大国教,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其它宗教、思想无法比拟的推动作用。
 
孔元二五五九年
西元二零零八年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