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丁四新著《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出版暨后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03-28 14:22:01
标签:
丁四新

作者简介:丁四新,男,西元1969年生,湖北武汉人。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等。

丁四新著《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出版暨后记

作者:丁四新

来源:“经学文献”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三月初一日甲寅

           耶稣2017年3月28日

 

 

   


                                   

               书名:《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                                

               作者:丁四新   

                              

               出版时间:2017-02-15                                 

               定价:¥58.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中间五章,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和思想;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及其学术价值;还论证了《缪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观点。最后两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这两种经典的文本演变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从出土易学材料的角度论述了《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问题。

 

【作者简介】

 

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二级教授。主要研究先秦两汉哲学、简帛思想、儒家哲学与经学。出版《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先秦哲学探索》等专著5部。

 

【目录】

 

第一编

 

第一章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

 

第一节张政烺的相关研究与本章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从出土材料看《周易》卦爻画的性质

第三节从出土材料看《周易》卦爻画的来源

第四节西仁村陶拍易卦与西周《周易》卦爻画的构成及来源

第五节结论

 

第二章《说卦》三篇后得问题与汲冢竹书《易》述论

 

第一节《说卦》三篇后得问题

第二节汲冢竹书《易》述论

 

第二编

 

第三章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从帛书《易传》看孔子解《易》的原则

第三节《易》之义萃阴与阳

第四节乾坤说与龙德说

第五节余论

 

第四章论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的易学内涵

 

第一节从“史巫之筮”到“君子之《易》”的转变

第二节观其象辞与由德生义

第三节成德施教:以“名之君子”和“谦以处盈”为中心

 

第五章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辨

 

第一节从师徒问答的方式论《缪和》的“子曰”为“孔子曰”

第二节从文献和思想论《缪和》《昭力》的“子曰”为“孔子曰”

第三节余证与小结

 

第六章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

 

第一节提出问题:追问《缪和》《昭力》的分合关系

第二节《缪和》篇文本的内在分别

第三节《昭力》文本分析及其与《缪和》的关系

第四节余论:由《缪和》《昭力》看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第七章马王堆帛书《二三子》疑难字句释读

 

第一节“鸟正虫”与“化虫”

第二节“时至矣而不出”与“猒在廷”

第三节“民相以寿”

第四节“精白敬宫”与“敬宫任事”

 

第三编

 

第八章早期《老子》《周易》“文本”的演变及其与“思想”之相互作用

 

第一节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及其思想变动

第二节早期《周易》文本的变动与经义的改变

第三节申论两种性质的古典文本与对20世纪相关学术观念的反思

 

第九章出土早期易学材料与《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

 

第一节出土早期易学材料与《周易》经学的解释观念

第二节经、传解释系统的分立与当代《周易》解释的困境

第三节训诂与《周易》本经的重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周易》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大约在西汉成帝时期,它开始居于五经之首,而为《乐》《诗》《礼》《书》《春秋》之原,班固作《汉志》,即将其列于《六艺略》之首。后世沿袭此例不变,《四库全书》亦是如此。《周易》经学也因此连绵不绝,兴旺发达。《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提要》有所谓“两派六宗”的说法,得其大体,很好地概括了易学在二千余年时间里的发展大势和学术分派。不过,这一概括非常宏观,难免有所缺漏。今天,补苴罅漏显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大量出土易学(包括《周易》经传)材料的发现,不但给我们增长了许多新的易学知识,而且提供了许多新的易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字卦及其相关材料的问题,筮法及其与易卦的关系问题,三《易》的差别问题,卜筮联用及其如何应用的问题,《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及其来源的问题,《周易》文本的抄写问题和楚简本的卦符问题,《周易》本经的异文问题,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帛本卦序及清华简《别卦》的问题,清华简《筮法》的问题,以及帛书《易传》所提供的新知识及其价值的问题等。另外,《左传》《国语》诸筮例和今本《易传》也由于出土文献的新视野而被带入新的问题意识之中。

 

笔者自1993年秋转入珞珈山攻读硕士学位以来即开始学《易》,后来,毕业论文做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易学研究。记得当年上课,比较简单,萧汉明老师和唐明邦先生一共讲了七八次。其余,就靠我们自己去寻找资料和阅读了。刘大钧的《周易概论》、张善文的《象数与义理》、朱伯崑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和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等,我都看过。除此之外,研究性的论著也读了不少,例如黄寿祺、张善文主编的《周易研究论文集》、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刘纲纪的《周易美学》和业师萧汉明的《船山易学研究》等。那时,武汉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相关书籍不多,全国易学研究尚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除了馆藏图书之外,我又私下向两位萧老师借阅了一些他们的家藏图书,其中包括多种易学会议论文集。另外,我那时还细读过上十部宋代易学著作,并写有提要。总结起来,在读硕期间,尽管看了不少的易学书籍,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笔者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对于《周易》和易学的认识还是懵懵懂懂的,难知其门径。

 

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大转折。主题是由导师萧汉明教授选定的。他说,毕业论文要做一个比较难的题目,于是指定我做郑玄易学研究。为了做好这一研究,除了反复细读王应麟等辑佚的《郑氏周易注》和《易纬》八种及《注》以外,我又看了不少研究郑玄和研究汉代经学、汉代思想的著作。张舜徽的《郑学丛著》、吕凯的《郑玄之谶纬学》、钟肇鹏的《谶纬论略》和牟宗三的《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等,凡是在武大图书馆和哲学系资料室能够找得到的相关资料,我都尽心尽力地读过了。那时,唐力权先生正在海内各大哲学系所掀起场有哲学讲座的狂潮,一路得到许多少壮派学者的大力追捧。我被吆喝着去听了几场,当时大为感动。这样,笔者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就不免在个别词汇上受到了他的影响。论文的初稿是在1995年暑假期间写出来的,10月份,业师看了,觉得颇出乎他的预料。由此,在下得到了老师的首肯,从此正式登堂入室,进入易学之门庭。在此,笔者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的周继旨先生、福建师范大学的张善文先生、敝校的唐明邦先生和山东大学的刘大钧先生。周、张、唐三位是笔者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多年后周继旨先生在途经武汉、顺便访问故友萧萐父和唐明邦先生的时候,还特地让萧老先生命我前去侍座,一起吃个饭,见见面。善文先生事后特地修书一封,由于内容多涉笔者论文,业师遂将此函转交我保存。在信末,善文先生非常关心地询问起我毕业分配的去向,并说:“我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前途甚佳。”刘大钧先生则将拙作的大部分文字发表在《象数易学研究》第2辑上,给晚辈以很大的鼓励。另外,拙文还有一章发表在《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上,这要感谢张智彦先生。

 

笔者很早即关注出土易学。当代中国大陆的易学研究,依鄙见,实始于出土易学,始于所谓数字卦问题。1978年12月上旬,张政烺先生在吉林大学召开的一个会议(“首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上临时作了《古代筮法与文王演〈周易〉》的简短发言,回答了有关提问,断定新发现的西周甲骨上的数字组为筮数和易卦。此说一出,石破天惊,立即引起巨大轰动,并迅速向有关学界扩散,影响极大。张先生后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证了他的这一重要观点和发现。而这类由数字组构成的易卦,学界通称为“数字卦”。数字卦问题于是成为相关学界的研究热点。笔者对于出土易学的关注,即始于老师们对数字卦问题的介绍。在读研期间,陈松长、廖名春做的帛书《易传》释文又相继发表,对此我颇感兴奋。据鄙人的印象,帛书《系辞》和《要》篇在当时的影响最大。而为什么这两篇的影响会最大呢?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系辞》在中国哲学领域中是十分重要的文本,帛书本的发现必然会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而帛书《要》篇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是因为其中有一段话直接关涉到一桩争执很久的公案,即孔子是否老而好《易》、学《易》和传《易》的问题。《要》篇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这三句话说得如此之明白,证据如此之直接,给赞成派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难怪许多学者在当时就表现得很兴奋了!此外,陈鼓应先生“《易传》为道家学派作品”和中国文化为“道家主干说”的主张也借机鼓煽起来,在学界发生了一场“姓儒”还是“姓道”的小规模争论。

 

笔者对于出土易学的研究,始于《〈说卦〉三篇后得问题和汲冢竹书〈易〉述论》(原题《从出土竹书综论〈周易〉诸问题》)一文,该文是为“首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2000年5月在台北召开)而写的。现在看来,这篇论文在出土易学的研究上尚处于学步阶段,对相关研究文献的阅读也稍嫌不足。不过,自那时起,笔者即逐步确立了从事“出土易学研究”的计划。此后,奉庞朴先生之命,笔者为《儒藏》校点了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这个项目,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算得上勉为其难。老实说,笔者本无心承担此一任务;不过,现在看来,它还是给我带来了一大好处——积累了一些做校注的积极经验,这为后来笔者写作两部专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和《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晚于《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的写作,动笔时,我感到比较从容、顺畅。在此前后,笔者又断断续续地撰写了多篇研究出土易学的论文,乃至于前后加起来有七八篇(不计札记类文章)之多,达到了预定规模的一半。

 

本书所列九章,是由笔者已发表的九篇论文略加编辑、润色而成的。第一章从出土材料讨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问题,发表在《哲学门》2015年第1辑上;第二章重新讨论“《说卦》三篇后得”问题和梳述汲冢出土竹书易学文献,发表在《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上。中间五章,都是研究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分别发表在《江汉论坛》2015年第1期、《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69卷第1期和《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2013年第4期上。需要指出的是,《论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的易学内涵》一章,主要是由李攀博士撰写的,我作了指导,并亲自修改了部分文字。《马王堆帛书〈二三子〉疑难字句释读》一章,本是一篇会议论文,在正式发表时附上了一位第二作者,特此说明。余下两章,即第八章讨论了《老子》《周易》这两种经典文本的演变特征和区别,以及“文本”与“思想”之相互作用的问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上;第九章从出土材料论述了《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问题,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2期上。此外,笔者在《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校札类文章,但由于出版社对字数作了限定,除一篇以外,本书一概不予收入。

 

在九章中,《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和《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两章值得特别一提,它们是笔者在近两三年的时间里写出来的,代表了笔者在出土易学研究上的最新水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这曾经是一个贯穿在张政烺、李学勤等先生的数字卦研究活动中,乃至贯穿在近一个世纪的《周易》考证活动中所要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现在,由于清华简《筮法》篇的发现,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其中爻画“(一)”在《筮法》卦例中一律表示数字“七”,起了关键作用。据鄙人的研究,在先秦,《周易》卦爻画的来源经历了从五十五数揲蓍法到五十数揲蓍法,从爻体六、一(七)到一(七)、八,而其性质则经历了从天地到阴阳的巨大转变。无论是今本,还是出土诸本《周易》的爻画与爻题,实际上都直接来源于五十数揲蓍法所得的四象数:七、八为阴阳爻画,而九、六为爻题!拙文《从出土材料论〈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的学术贡献正在于此。对于帛书《易传》的哲学研究,曾长期存在两大缺憾,一是落于局部和个别问题之中,二是释文长期处于不断改善之中。拙文《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即以大幅提高的新释文为基础,对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为一般的概括和总结,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包括龙德说)和今、帛本的思想差异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当然,这两篇论文的写作,跟学界此前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

 

总之,笔者从事出土易学的研究颇有些年月,立志也比较早,但是论文写得不多,成绩仍有限。所幸,在此期间出版了小书数种,算是没有游手虚度时光。日后,等本书再版,那时笔者再补入五六篇论文,以完善我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最后,感谢王琬莹女士的一再联系和催促,使得本书能够较快编辑成稿,并交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感谢吕鹏军编辑提出的审稿意见。另外,十分感谢王巧生博士,他通读和检查了书稿的全部文字,并编辑了书末《参考文献》的初稿。

 

是为记。

 

丁四新

丙申年大暑记于

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