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新 著《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12-28 20:59:39
标签:
丁四新

作者简介:丁四新,男,西元1969年生,湖北武汉人。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等。

丁四新 著《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出版

 

 

 

书名:《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丁四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

 

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ISBN:978-7-300-32241-4),列入“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于2024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字数431千字,约640页。该书是作者《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的增修版,改动较大,主要表现在:(1)重新编次了全书的三级标题;(2)对全书文字作了较大润色;(3)对局部观点和看法作了一定修改(但原书的基本观点不作改变);(4)参考最新成果,对所引简帛文字作了修订,对简文的解释作了一定调整;(5)增加《郭店楚竹书新论》一章,全面阐述了作者关于郭店简之文献与思想问题的新看法;(6)增加相关综述一篇,见附录。

 

【作者简介】

 

丁四新,1969年生,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儒家经学和简帛思想的研究。著作有《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先秦哲学探索》《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郭店楚竹书的重要著作,主体部分由新论、分论和通论组成。新论(绪章)认为郭店楚竹书主要反映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儒道两家的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孔子、子思子的思想,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分论(第一至五章)探讨了《老子》《太一生水》《五行》《性自命出》《语丛》的思想及相关问题,如楚简本《老子》思想以“道恒无为”为中心,《五行》思想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性自命出》奠定了儒家思想发展的新理论基石。通论(第六至九章)梳理了郭店楚竹书的天命与天道、人性与人心、治道与伦理思想,系统揭示了其形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内涵。总之,郭店楚竹书几乎全是最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代表了当时时代精神和儒道思想的精华。本书是郭店楚竹书思想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极具学术价值。

 

【目录】

 

绪章 郭店楚竹书新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郭店儒家竹书的文献问题

一、学派性质与作者归属

二、《尊德义》《六德》《成之闻之》是孔子本人著作

三、《性自命出》与孔子的关系

 第三节 郭店竹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

一、“尊德明伦”:德政与德教的政治哲学

二、六位说与三大法说:位分伦理学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高

三、“求己”“反本”“反己”与“君子慎六位以嗣天常”的修身哲学

四、性命论的系统建构及其推展

五、时命与德行的分判:德行生命的肯定与彰显

六、“禅而不传”“利天下而弗利”的尧舜王道与爱亲尊贤的统一

 第四节 郭店竹书所反映的子思子思想

一、形于内的成德之学

二、《诗》《书》王道论下圣君人格的构建与肯定

三、“亟称其君之恶”的忠臣观

四、孟子哲学与子思子哲学的关系

 第五节 郭店竹书《老子》《太一生水》的文本与思想

一、楚简《老子》的文本与思想

二、《太一生水》的文本与思想

 第六节 略论郭店竹书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楚简《老子》考及其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比较

 第一节 由竹简形制看楚简《老子》

一、楚简《老子》丙组与《太一生水》的关系

二、楚简《老子》章段的复出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节 楚简《老子》的抄写时间及分组原因

一、三组竹简的区别及其抄写时间

二、三组竹简分别抄写的原因

 第三节 由传世文献考论楚简《老子》其书及其作者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的关系

二、足本《老子》的出现与楚简本的关系:以《庄子》为依据

三、足本《老子》的出现与楚简本的关系:以《尹文子》、竹简《文子》为依据

四、足本《老子》的出现与楚简本的关系:以《战国策》《说苑》为依据

五、小结

第四节 简、帛、通行本《老子》的文本关系

一、楚简本与帛书本、通行本分章的不同

二、帛书本、通行本对楚简本《老子》的改造、补充和完善

第五节 楚简本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文义和思想差异

一、从字词变化引起文义变化看楚简本和帛书本、通行本的思想

二、从句序、词序的变动看楚简本与帛书本、通行本的思想区别

三、楚简《老子》的仁义观及其与庄子学派、竹简《文子》的关系

 

第二章 《太一生水》考论

 第一节  著作时代及其宇宙生成论思想

一、著作时代

二、宇宙生成论思想

 第二节  重要概念与命题考察

一、太一

二、水

三、“太一生水”和“太一藏于水”

四、神明

 第三节  学派性质衡定及其作者推测

一、学派性质

二、竹书作者

 第四节  《太一生水》在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上的意义

 

第三章 简帛《五行》经说研究

 第一节  简帛《五行》文本比较

一、文本次序的变化与对圣智二行的强调

二、三点文本比较

 第二节  楚简《五行》的“德之行”思想

一、德之行与“德”“善”境界

二、忧、思、志与形于内的成德

三、圣智与五行之所和、四行之所和

四、仁、义、礼三行

 第三节  楚简《五行》的工夫论

一、为一与慎独

二、侔、喻、譬的方法与“幾而知之”

 第四节  由简帛《五行》经说到帛书《德圣》论“《五行》学派”思想的发展

一、为一、慎独的工夫与大体、小体之分

二、性说与气论

三、圣智与心思

四、帛书《五行》说文的思想及其与孟子思想的关系

五、帛书《德圣》篇的思想

 第五节  简帛《五行》的著作时代与学派归属

一、简帛《五行》与子思、孟子的关系

二、简帛《五行》与《五行》学派、世子的关系

 

第四章 《性自命出》的心性论与学派归属

 第一节  思想纲要

 第二节  以“性”“情”为中心的论述

一、以“性”为中心的论述

二、以“情”为中心的论述

 第三节  以“心”“道”“教”为中心的论述

一、以“心”为中心的论述

二、以“道”“教”为中心的论述

 第四节  《性自命出》与子游、曾子、子思子的关系

一、《性自命出》与子游的关系

二、《性自命出》与曾子的关系

三、《性自命出》与子思的关系

 第五节  《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的关系

一、《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等人的关系

二、由《礼记·乐记》看《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的关系

 

第五章  《语丛》四篇探析

 第一节  《语丛》前三篇与第四篇的关系

一、《语丛》前三篇的文本特征

二、《语丛四》及其与《语丛》前三篇的关系

 第二节  《语丛》四篇的制作时代与学派性质

一、《语丛》前三篇的制作时代及其学派性质

二、《语丛四》的制作时代及其学派性质

 第三节  天生百物,人为贵

一、生为贵与人为贵

二、何以人为贵

 第四节  《语丛》前三篇的哲学思想

一、心性论

二、人道与伦理思想

三、知道、察道、知命与反己修身

 第五节 《语丛四》的思想与学派性质

一、《语丛四》的思想

二、《语丛四》的学派性质

 

第六章 郭店竹书的天命观与天道观思想

 第一节  道家竹书的道论与天道观

一、楚简《老子》的道论

二、楚简《老子》的天道观

 第二节  儒家竹书的天命观与天道观

一、郭店竹书的天命观

二、郭店竹书的天道观

 第三节  竹书的天人之辩

一、楚简《老子》的天人之辩

二 、《穷达以时》《唐虞之道》等篇的天人之辩

 第四节 从庄子学派及荀子的相关论述看郭店简天人之辩的价值

 

第七章 郭店竹书的人性论与人心论思想

 第一节  竹书的人性论

一、郭店竹书的“性”概念

二、传世先秦古籍与郭店竹书的“情”概念

三、郭店竹书的人性论

 第二节  楚简《老子》的心论及修养论

一、楚简《老子》的心论

二、楚简《老子》的修养论

 第三节  儒家竹书的心论

一、心性关系

二、身心与心志

三、心气说或志气说

四、人心所包含的危险

 第四节 儒家竹书的心性修养论

一、仁、圣、美、善的道德世界

二、求心与养心

三、慎独与为一

四、习养、心术、教化与养性命之正

五、反己修身

 

第八章 郭店竹书的治道与伦理思想

 第一节  楚简《老子》的道治思想

一、道治与自然

二、治物、治民、治邦、治天下

三、重积德与修德的政治

 第二节  德治的本原与尊德明伦

一、德治的本原与形于内、生德于中

二、尊德明伦

三、德治的实行

 第三节  德治的内涵与伦理系统

一、《六德》篇的伦理学说

二、《语丛》前三篇的伦理学说

三、《成之闻之》《忠信之道》的伦理思想

 第四节 《唐虞之道》的思想:爱亲与尊贤的统一

一、禅而不传:爱亲与尊贤的统一

二、尧禅舜位的理由

三、时命与性命

四、学派性质与著作时代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报告

附录二  原序

附录三  郭店楚简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节  郭店楚简概说

 第二节  老子其人其书及郭店《老子》研究

 第三节  《太一生水》研究

 第四节  《性自命出》《语丛二》研究

 第五节  《五行》研究

 第六节  《六德》《唐虞之道》及其他竹简研究

后记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