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从昨天开锣的“国考”说到古代的科举考试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8-12-04 21:48:25
标签:吴钩、国考、科举考试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从昨天开锣的“国考”说到古代的科举考试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廿六日己巳

          耶稣2018123

 

 

昨天,2019年度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在各省会城市和个别较大城市开考。本次国考计划招录1.45万人,共有137.93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平均竞争比达到951,为近5年来最高,最热岗位的竞争超过40001

 

许多人习惯将现在的高考比附为古代的科举,其实公务员考试更像是科举,因为它们选拔的都是公职人员。好,今天就来说说中国发明的科举制度。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中国汉代主要以察举制选拔社会精英进入政府,所谓察举,是说地方长官负责在辖区内发现人才并举荐给国家。但到东汉末年时,由于请托盛行,察举制已丧失了选拔人才的功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魏晋开始改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中正官,按家世门第、道德才能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授官。但很快中正官便被世族门阀把持,“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严重阶层固化。

 

这一等级森严的阶层固化是被科举制冲破的。科举始创于隋代,是一种跟察举不一样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从字面的含义看,“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不过察举制也“分科举人”,汉代察举设有“孝廉”、“秀才”、“孝弟力田”、“贤良方正”诸科;而且察举制也有考试的程序,东汉时改革察举制,要求“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其实,科举制有别于察举制的关键点,并不在“分科举人”与考试,而是其开放性:察举制的选举权集中于地方长官手里,科举制则允许士子怀牒自荐、自由报考,然后以考试成绩任去留。

 

史有明载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是在隋炀帝时代:“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当时的进士科考试要试“对策”,至于是否可以自由报考,则不得而知。唐承隋制,继续推行科举制,并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基本制度:考试一般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考试获通过的士子取得一个“解额”,可参加中央政府举行的省试,省试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宋承唐制,但增加了殿试,仁宗朝之后,殿试一般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隋唐科举录取的人数极为有限,“秀异之贡,不过十数” ,报考的人数也不多,“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宋初取士也是每榜不过十数,宋太祖时代共开科15榜,共取进士181人、诸科168人,平均每榜取士不足24人。

 

到了宋太宗时代,科举录取的人数扩大了10倍以上。太宗皇帝开疆拓土的能力与功绩不及乃兄宋太祖,不过他带领宋王朝完成了从“武功开国”到“文治天下”的转型。他继位次年,即太平兴国二年(977)举行的科举考试,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另有191人考试未及格但“赐及第”,共取士507人,是史无前例的一次科考“扩招”。

 

太平兴国二年的科考,宣告一个全面通过科举取士的时代自此来临。

 

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以科举取士的时代,据研究者统计,两宋三百余年,总共通过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及诸科登科人数超过10万名,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

 

科举制度在宋代迎来充满生气与活力的鼎盛期之后,在元代进入停滞期,不过到了明清两朝,科举制度又得复兴(只是已经不若宋代科举之富有生气),继续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制度性通道。旅美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研究发现,从明代至清代,虽然平民向上流动的机会出现渐减的趋势,但就整个明清时期来说,社会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从负面想象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是维护“封建专制”、禁锢读书人思想的工具,也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文化因素。但如果我们持正公允,便会发现,科举制度其实为传统中国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士人政府,一个流动性的平民社会。功莫大焉。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