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孔垂长访谈:儒家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5-27 17:50:51
标签:孔子

原标题:孔垂长谈儒家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至圣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日甲子

          耶稣2019年5月27日


 

523日上午,台北孔庙细雨蒙蒙,在大殿前的廊柱间,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孔垂长先生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细说“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之儒家解读,阐释了中华文脉与国家命运之关联。

 

 


 

孔垂长在孔子研究院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作为孔子第79代嫡长孙的孔垂长,致力于结合各界的有志人士,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扩大儒学对世人的影响力。自2016年起,每年春季祭孔期间,孔垂长都到曲阜,担任尼山春季祭孔大典主祭官。几年来,孔垂长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旨在弘扬儒家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文化活动,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山东广播电视台大型文化政论片《国运文脉》特邀孔垂长先生作为特邀嘉宾进行专访。

 

专访中,孔垂长谈到,今日世界上的冲突和动荡,皆是由于不尊重彼此的信仰和文化,如果世人有孔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就可避免因文化分歧所造成的偏见和冲突。孔垂长指出,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世界许多伟大思想家的共同观点,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最重要的内涵在于尊重差异和寻求共识,并且在差异两端之间,寻找最合适的中间点。“和”的意思并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一切不同的信仰和文化,而是大家先要有一个追求善的基本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融和。至于“善”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孔子讲的“仁”。有仁爱之心,才会包容并理解他人,有此共识再进一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寻找大家共同认可的目标,去推动发展。

 

孔垂长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最重要的根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道德,而道德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的建立必须来自于精神信仰。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精神信仰的建立不可能脱离传统,因为正是传统,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我们意识最深处的习惯和信念。传统并不是死的、僵化的东西,它一定是活在我们心中的,并且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汇入新的元素并形成新的传统。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很多道德丧失的现象,价值观的重塑是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重视伦理和道德,强调仁爱和责任,在当今中国价值观的重塑中,儒学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目前正在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孔垂长认为,从儒家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包含了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空间维度来说,所有人,不管是中国人或其他国家的人,白皮肤的人或黑皮肤的人,信教的人或无神论者,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都息息相关,大家都要面对全球化冲击下产生的一些共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世人是能够彼此理解的,大家是能够找到共同底线、建立共识、追求共同目标的。这是一种对“人”的信念,我们需要联合起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从时间角度来看,我们与祖先和后代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也要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问题,比如要面对文化或文明的差异,这也是我们的“命运”。从与后代的关联来说,我们不能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要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对后代子孙负责,所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后,孔垂长谈到他作为孔子嫡长孙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他说,通过释奠礼等礼乐活动奉祀先祖孔子,是历代孔子嫡长子孙的终身职责。孔子嫡长子孙在历史上被封为“衍圣公”,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之世代传承的一个象征。他将把传承和弘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终身的志业,并将依托其独特身份和优势,促进大陆和台湾在国学教育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密切两岸文化往来,发扬中华文化。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