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当代课堂怎样面对传统经典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1-01-26 08:00:00
标签:
彭永捷

作者简介:彭永捷,男,江苏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青海格尔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著有《朱陆之辩》等,主编《中国儒教发展报告(2001-2010)》等。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传统文化教育中《三字经》等经典可否删节的问题,社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现象反映出,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经典教育和民间读经活动的逐渐开展,经典教育实践也不断提出一些理论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加以总结和思考。当代课堂究竟怎样面对传统经典,我们是不是可以删改经典,如何对待经典与当代不相容的内容,让孩子阅读经典预期怎样的收获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讨论。

  经典具有不朽价值,阅读经典不可或缺。中国历来是一个在文化上崇尚理性、重视教化的国度,以儒家为正统的官方指导学说,一贯倡导开启民智、兴办教育,配合着“选贤与能”的科举制度,使教育发达、人才兴盛。在这种文教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历史文献是世界各国中最多的。而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献中,则较少涌现出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文化经典。这些经典是古人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民的生活常道与实践经验,传达着前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经典在过去的若干世纪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传诵,成为汲取智慧与灵感的源泉,其文化价值得到历史的检验与肯定。

  青少年儿童在当代课堂上直接面向和熟悉这些经典,是理解和把握传统便捷与有效的方式。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很多人都有体会,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而言,讲好一首唐诗胜过讲一通唐诗概论,阅读先秦诸子胜过讲述一通先秦思想概论。同时,阅读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也远远好过当代一些人制造出来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未经时间检验就被吹捧为或自以为经典,千方百计想塞进中小学课堂。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青少年学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接触那些更有阅读价值的经典。

  经典教育意义广泛,切忌功利化取向。倡导和鼓励青少年阅读经典的一个重要理由,在于经典教育具有广泛的意义,预期的收获是多面而非单一的。对此古人早有论述。孔子指出学《诗经》有审美、认识、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学习《易经》有文学、修身、制器、卜筮多方面的作用,学习者可以各取所需。

  我们现在鼓励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同样是基于传统文化经典能带给孩子们多方面的收益。他们可以从中提高语言文字修养,可以加深对历史与传统的理解,可以继承人们的基本生活价值观,可以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教养,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文化情感,可以在多元文化迅速融合的时代解决文化认同。经典可以为他们提供“源头活水”,成为创造力的源泉,等等。

  然而,在实际的经典教育实践中,往往充斥着一些十分功利化的取向,让经典教育仅仅服从某一方面的需要,而忽略经典教育的整体价值。例如,只注重经典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作用,把经典教育视作道德灌输的手段和替代品。经典教育无疑可以发挥德育的功能,但仅从这一角度来要求和看待经典教育,难免会简单、片面。

  经典也有缺陷,经典教育不是盲从经典、盲信经典。经典虽曾经历大浪淘沙般的历史洗涤,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但经典也并非绝对完美无缺,也有作品的时代局限性和作者的个人局限性。

  在经典教育实践中,当经典的局限性和经典教育的当代性与现实性相遇时,一直颇受争议的是直接删改经典的方式。例如,有些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不能将经典中不合时宜的内容直接带进课堂。这些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忧虑和担心也并非全无道理:让一些年龄尚小的儿童学习经典,他们尚无足够的辨别能力,经典中一些过时的内容,会对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采取一些手段加以解决,经典教育会遇到很大阻力,甚至会难以推行、半途而废。删改经典总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经典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领域,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只教给学生正确的东西,而让他们远离错误的东西;热衷于教给他们正确无误的知识,而不是教给他们保护自我和认识社会、进入社会的能力。我们很容易把这样的思维定式运用到对待经典教育方面,只希望青少年儿童接触经典中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不要接触那些消极的过时的内容。

   解决经典教育实践中历史性和时代性矛盾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些新的思路。经典中有些过时的内容,并不妨碍我们完整地阅读和理解经典。经典教育中需要我们加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经典的态度:我们尊重经典、重视经典,但绝不迷信经典、神化经典。

  在这方面,前人同样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于《尚书》记载的史实,孟子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鲁迅曾说过,一定要求完美的书才能读,那么配读的书是没有的。在读经典的时候,可以加以必要的辅导,让学生了解经典中体现的一些观念、做法、习惯,是历史的产物,适合那个时代的需要,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并非阅读什么,就意味着提倡什么、接受模仿什么,我们只提倡经典中在现在仍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而那些已然过时的内容,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传统的一部分。在以经典教育促进德育方面,古人把“仁、智、勇”当作“三达德”,不仅重视爱心的培育,还重视判断是非的能力和实践道德的勇气培养。这同样值得我们在经典教育实践中好好地借鉴。

    理论研究和师资培养,是开展经典教育的基础工作。在目前开展的经典教育中,普遍重视经典教育教材的编写,这适合了经典教育的需要。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工作也需要及时开展或加强,服务和促进经典教育实践。一是理论研究。应当不断总结和研究经典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加强对实践的指导。二是师资培养。缺乏受过系统训练的师资,是经典教育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全过程”,仍有待于从教育体制上加以具体化,从而为经典教育师资的配套提供体制保证。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17日第2版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