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 著《荀学新论》出版暨前言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2-01-07 16:20:37
标签:《荀学新论》、牟钟鉴

牟钟鉴 著《荀学新论》出版暨前言

 

 

 

书名:《荀学新论》

作者牟钟鉴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荀子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荀子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荀子不仅系统发展了孔子礼教学说,而且首创了中国社会学;其社会管理学可以为今天社会建设提供颇多的大智慧,对于我们处理好社会阶层、民族、宗教、行业之间的关系有直接启迪作用。著名学者牟钟鉴先生在本书中对荀学进行分析、评述,回顾了荀学的历史,提炼出荀子的群学十项要义,并进而探讨新荀学的新结构,在“新荀学与新经学”一节中还大胆提出中华新的核心经典“六典五经”说和“九典五经”说以及新经学若干构想。

 

【作者简介】

 

牟钟鉴,著名学者。1957—1965年底,在北大哲学系攻读哲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冯友兰、任继愈、朱伯崑诸教授。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后调入中央民族大学。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荣誉资深教授。

 

主要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等。

 

【目录】

 

一、荀学的历史

(一)荀学在历史上几起几落

(二)孔、孟、荀比较

(三)荀子与诸子百家

(四)荀子与中华礼义之邦

二、荀子群学(即今之社会学)要义

(一)明分使群论

(二)隆礼重法论

(三)天人之分论

(四)人性趋恶论

(五)君舟民水论

(六)尚贤使能论

(七)爱民富民论

(八)君子守德论

(九)劝学修身论

(十)神道化俗论

三、新荀学探讨

(一)从群学到社会管理学

(二)职业分工与社会和谐

(三)共同富裕与合理等差并行

(四)礼义与当代法治的有机结合

(五)孔孟荀互补促教育改革

(六)荀子群学与当代宗教事务管理

(七)新荀学与新经学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我对荀子的关注,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为了研究儒家思想不能不弄清儒家的人性理论,首先碰到的是孔子的性近习远论、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论。表面看起来,以孔子性近习远论为出发点,孟子从一个方向上发挥出性善说,荀子从另一个方向上发挥出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立。但仔细研究下去,我发现孟荀两家又有相同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强调教育和修养,荀子也强调劝学与修身。如何看待孟、荀两家人性论的异同?二人的不同在于对人性的界定:孟子侧重于认定人的道德理性是人性,荀子侧重于认定人的生理欲求是人性,所以有性善、性恶之别。但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能够殊途同归,使人性同归于善。孟子的办法是将善性之端扩而充之,荀子的办法是用礼义化性起伪,皆需要后天人文化成。严格地说,孟子是人性趋善说,荀子是人性趋恶论,都不是将人性静态化,而是动态化,人可能走向善,也可能走向恶,关键在引导和自觉。再后来我在研究无神论者与宗教的关系时,认识到无神论是不一样的:有18世纪法国的战斗无神论,它是反宗教的,苏联就长期受它的影响;但也有社会主义的无神论,它是尊重宗教并主张信仰自由的,所以才有今天中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出现,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平等观。那么,“宗教适应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也有渊源呢?我发现荀子的无神论就是能够尊重他者宗教信仰的无神论,不主张把自己的无神论强加于民众,又能从社会管理的高度看到鬼神之道(古代的宗教)有道德教化功能,我称之为温和无神论,中国历朝实行宗教包容政策从而形成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生态与《易传》“神道设教”的思想,荀子以恕道对待民间鬼神习俗有密切关系。于是我撰写了《荀子宗教观的当代价值》一文,益发感到荀子是位有大胸襟、大智慧的圣贤。

 

当我于20世纪90年代去荀子退居地山东临沂兰陵时,只看到埋葬荀子的土坟堆,没有相应的纪念性建筑,使我吃惊不小。曲阜有三孔(孔庙、孔府、孔林),规模宏大,用来纪念和祭祀至圣孔子。邹城有四孟(孟庙、孟府、孟林、孟母林),规模中等,用来纪念和祭祀亚圣孟子和孟母。相比之下,荀子墓就很凄凉了,它与荀子在中国礼义之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形成鲜明反差。这种状态是后世将荀子边缘化所造成的,很不应该。当然,近些年荀子墓已形成新的格局。荀子写有《正名》,我们要为荀子正名,我尊称荀子为“智圣”,“至圣、亚圣、智圣”三圣并列,比较恰当。荀子不仅系统发展了孔子礼教学说,而且首创了中国社会学;其社会管理学可以为今天社会建设提供颇多的大智慧,对于我们处理好社会阶层、民族、宗教、行业之间的关系有直接启迪作用。但是荀学被冷落已久,相关研究者和作品都不多。近些年开始出现复兴的新气象,有学者提出“新荀学”的概念,令人振奋。不过历史上扬孟抑荀的偏见对今人仍有影响,社会人士对《荀子》一书比较陌生,新荀学的兴盛需要有志者加以大力推动。

 

我于2018年秋起苦读《荀子》三十二篇,为了正本清源,便手抄全书,一边抄读一边解注,反复数遍,务求准确理解和读出新意。在此过程中,我受到冯友兰师和费孝通先生两位大思想家的启示。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孟子、荀子有几句定评:“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我相信,《礼记》各篇大多数是荀子门人写的”,冯友兰自觉地超越了“扬孟抑荀”的历史成见,指明二人各具特色,又点出荀学与《礼记》的血肉联系,皆发前人之未发。我又参阅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构建的当代社会学框架体系,认识到荀子的群学就是早的社会学,他讲人能“群”,因为有“分”,分而能行在于“义”,所以荀子礼义之说的出发点是“群”,即人的群体性。于是我对荀学进行分析、评述,回顾了荀学的历史,提炼出荀子的群学十项要义,并进而探讨新荀学的新结构,在“新荀学与新经学”一节中还大胆提出中华新的核心经典“六典五经”说和“九典五经”说以及新经学若干构想。我写这本书,目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考察荀学及其当代价值,参与荀学的讨论,为构建新荀学大厦添砖加瓦,希望得到学界朋友的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