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小国生存之道:孟子的忠告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03-02 21:23:29
标签:《孟子》、生存之道

小国生存之道:孟子的忠告

作者:空山(儒家学者,现任千人行书院院长)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正月三十日甲寅

          耶稣2022年3月2日

 

天下国家,有大有小,小国生存不易,自古皆然。战国时期,列强争战不休,一些小国裹挟其中,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小国如何自存在当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孟子从儒家的角度,给出了他的思考和建议,即使两千多年后,或许仍对我们有所启示。

 

首先,孟子认为小国不能轻易依附某个大国,以为和大国绑在一起,就可保太平。滕国一个仅方圆五十里的弹丸小国,夹在当时两大强国——齐国和楚国之间,日子很不好过。滕文公问孟子:“事齐乎?事楚乎?”即依附谁才好呢?孟子断然说:“是谋非吾所能及也。”孟子之意,盖认为滕文公此问,出发点就不对,一个国家的生存,怎能寄托于某一国的保护之上?国际形势是瞬息变化的,依靠谁都没有绝对的保证,弄不好还可能招来祸患,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

 

其次,孟子认为小国面对大国的威迫,要更加重视用“智”,“唯智者能以小事大”。因为小国国小力弱,没有逞强的资本,只能智取。小国要承认现实,当受到大国威逼时不要意气用事,而要适当妥协,甚至忍辱负重,保存实力。孟子举了周朝祖先太王“事獯鬻”、越王勾践“事吴”两个例子。太王之时,周家只是一个小部落,长期受北方强悍民族獯鬻的侵犯,送皮币,送犬马,送珠玉,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只好舍弃部分土地而迁涉(当然,在今天可能就没有迁徙的条件了)。太王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强为善而已”,他的隐忍为周家保留了实力,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越王勾践的例子更是妇孺皆知,忍辱含垢,焦思苦虑,终雪前耻。小不忍则乱大谋,面对强国的威逼,小国要认命,要忍辱,要多用智慧,适当妥协,善于周旋,积累实力以待转机。千万不要在悲情中失去控制,铤而走险,那可能会一败涂地,万劫不复。

 

当然,这都还只是消极的应对。小国是否只能听天由命,任人欺侮呢?不然。孟子认为小国不仅可以自存,而且应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乃至一统天下。关键是要实行“仁政”——这是孟子最核心的政治主张,也是他的理想。所谓“仁政”,简单说就是为政者要真的爱护百姓,以德服人,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权势、地位和享受。孟子还为滕文公列出“重民事”“薄税敛””正经界”“明人伦”等具体措施。孟子认为小国虽然处于不利地位,不免要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艰难挣扎,但只要实行仁政,自立自强,人心自然归往,就会逐渐强大起来。因为决定国家强弱以及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因素,终归是人心,而不是强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国如果无道,也会逐渐衰落,小国能行仁政,则日渐强大,天下归往。商汤、周文王都是从七十里、一百里的小国起家的,积小而至大,最终一统天下。仁政并不是华而不实的高调,而是治国之本,具有强大的力量。小国如能行仁政,“虽大国必畏之矣”,“齐楚虽大,何畏焉?”小国要在列强环伺的形势下生存并发展,靠什么?肯定不能靠实力,甚至主要也不是靠智力,而是要靠行仁政,得人心。小国如果也认同大国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胡作非为,那是惹祸上身,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从滕文公的实践看,实行仁政后的滕国确实出现兴盛迹象,国家形象大有改观,甚至一时“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如不是滕文公英年早逝,滕国仁政之实践可能会结出丰硕之成果。故小国不必自卑,如能守住立国之本——仁政,对内切实改善民生,加强治理,赢得人民拥护,对外独立自主,灵活处理国际事务,尽量不得罪大国,争取发展时间和空间,是有机会逐渐摆脱弱小地位走向强大的,至少,可以赢得世人的尊重。就像滕国,虽然最后还是灭亡了,但仍然留下一个“善国”的美名为永后世所称颂。

 

其实,国家的生存,与个人的生存是一样的,关键是自己要争气,要自立,要修德,而不是总想依靠别人,或投机取巧,轻举妄动。人各有命,国家也有国家的命,堂堂正业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尽心力而为,即使最终不免于消亡,那也是天意。孟子赞太王云:“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成功不必在我,尽人事而听天命,如是而已。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